弘安觀點:台灣「國防軍」來了 黃埔精神沒了 國軍能戰!

2019-03-08 07:00

? 人氣

國防部擬載在2020年轉型「國防軍」,觸動國軍兵力精減的敏感神經。(資料照,蘇仲泓攝)

國防部擬載在2020年轉型「國防軍」,觸動國軍兵力精減的敏感神經。(資料照,蘇仲泓攝)

孫子曰:「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道,指君主和民眾目標相同,意志統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會懼怕危險。)

蔡政府上台近三年以來,兩岸關係、國防、外交每況愈下,民調直直落。2018/11/24日人民要過好日子,已經選擇翻轉地方,滅東廠。民進黨政府仍然未能記取教訓,不顧經濟,天天在選舉。全面執政毀憲亂政,年金改革視軍公教警消勞為仇敵,勞基法修得面目全非,儼然已經形成獨裁政府、新威權體制,假改革之名,行鬥爭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國軍要進一步的轉型調整,國防部要定2020年轉型,再度提出扁政府時期「國防軍」的發展構想,更觸動國軍兵力精減的敏感神經。國防部針對「勇固案」重新檢視,還是更為激烈的「國防軍」,展開總兵力檢討初步討論作業,預計國防軍要減為16萬常備部隊,待新選出的總統拍板定案。國軍正名,軍方也要正名,假若連黃埔精神也沒了,將自斷黃埔建軍命脈,喪失抗敵意志?

更改黃埔校歌爭議 再提轉型國防軍名稱

聖賢說:「必也正名」。不過,現實中名與實有時相副,有時卻未必盡然。而在正其名的同時,究其實應更重要。

從陸軍官校被要求改校歌、八二三砲戰被說成國共內戰等爭議,黃埔人憂心其來有自。兵力結構調整涉及國際情勢、敵情威脅、建軍構想、戰略目標、有形無形戰力等。不過,任何政策構想,背後總有其整套的戰略規劃,不必一句話就推翻其用心。

「國軍」源起民國十三年成立「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當時稱這支武裝力量為「國民革命軍」,從此就以這個名稱北伐及統一。國民政府轉進台灣後,「國軍」、「國民革命軍」的確和「黨軍」無從切割,但隨民主改革和反對黨派興起,「國軍」也逐漸褪去「黨軍」色彩,並與「國民革命軍」慢慢脫勾,軍隊國家化,是國人有目共睹的事實和成就。

如今沒有多少人懷疑「國軍」還是「黨軍」,或是「國民革命軍」。現在大家的認知是:「國軍」就是「中華民國國軍」。

民進黨執政以來,妄圖實現其台獨主張,將「國軍」更名為「國防軍」,將三軍院校整併讓傳承「消失黃埔精神」?這是三軍軍事院校的「根本」話題,現除保留陸、海、空軍官校體係外,其他如政治作戰學校、中正理工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國防醫學院(現已單獨成立)被整併為國防大學基礎部,有可能進一步被操作成「文化大革命」的斷根做法,讓親愛精誠所傳承的黃埔精神「被消失」。

諸如民進黨立委連續三年,提出陸軍官校校歌中「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更改案,今年立法院院會1月10日處理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民進黨立委劉世芳提出凍結陸軍部分預算,要求陸官檢討校歌中「黨旗飛舞」一案。此舉以脅迫強行凍結陸軍官校校慶預算333萬,更將陸軍官校校歌政治化。綠營批評的黃埔校歌「黨旗飛舞」有它偉大的時代背景與歷史任務,也才造就了今天這些人還能享受消費的「中華民國」。但黃埔軍人身上流躺著的是黃埔先輩革命的血液,我們不會讓台獨竄改校歌的奸計得逞;同時也將激起國內外黃埔子弟同仇敵愾、齊心聲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