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元鈔票今天稀鬆平常,60年前首發卻引發恐慌:立委質疑會引發通膨

2024-04-27 09:10

? 人氣

百元鈔票今天稀鬆平常,60年前首發卻引發恐慌。(顏麟宇攝)

百元鈔票今天稀鬆平常,60年前首發卻引發恐慌。(顏麟宇攝)

1949年幣制改革時,新臺幣就印有一元、五元、十元及百元券四種,但百元券並未發行。據我事後的研究,當時百元券未發行,有三個原因:一是大陸通貨膨脹經驗,鈔票面額愈發愈大,通貨膨脹不斷升高,形成了惡性循環;二是台灣光復初期,由於物價急遽上升,原有萬元鈔票已不能適應需要,增發十萬元券,最後臺灣銀行發行百萬元的定額本票,與鈔票於市場並行流通,其氾濫情況之嚴重,可想而知。因而有聞「大鈔」色變之懼;三是當時新臺幣限額發行,總金額發行有限,沒有發行百元券的必要。當時印製百元券,是備日後需要之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嗣後各年物價一直未能真正穩定下來,加以1958年爆發「八二三炮戰」,1959年7月畢莉颱風肆虐台灣東北,8月又發生暴風雨的「八七水災」,使中南部造成嚴重傷害,以致1958、1959年物價又呈兩位數上升,政府不得不繼續採取緊縮措施。

延伸閱讀:在半導體壯大前,台灣的護國神山是什麼?它霸榜23年最大出口品,是經濟起飛的基礎

1960年上半年物價已趨穩定,而臺銀原訂的限額發行早已超過,臺銀增加了「限外發行」,1959年底總發行額已是限額發行的十倍以上,原發行的十元券早已不敷需要,致使大額交易帶來不便。於是臺銀尹仲容董事長於1960年6月9日在例行記者會中指出:「1949年6月15日發行新臺幣時,百元券已經印妥,但因客觀環境未成熟,以致沒有發行。政府於12年後的今天,主要是台灣經濟發展環境已改善,尤其去年5月31日新臺幣發行量為26億7800萬元,而今年5月31日的發行量卻減少為26億1000萬元,不增反減。因此,政府才決定於此時推行百元券」。

此一訊息經媒體發布後,引起社會恐懼而反對,尹董事長當時解釋,根據專家研究,發行大鈔與物價變動沒有直接關係;影響物價上漲的是貨幣數量增加率,超過物資與勞務增加率。他繼續以輕鬆的口吻說,如果發行大鈔物價就會上漲,那麼臺銀廢止十元以上的各券,改為一元券,看看物價是否會下跌?

可是仍有反對發行大鈔的立法委員,在立法院院會中,興師問罪,要求政府收回成命,停止發行,否則要追查行政責任。尹董事長在立法院答詢時,一再說明發行大鈔與物價上漲沒有關係(如以上所說)。但立法委員聽不進去,要追究行政責任,尹董事長便表示:「這是我個人所做的決定,要是影響物價,我當引咎辭職,受一切處分。」

結果1961年,台北市躉售物價上漲率,自1960年上漲14.15%,降為僅上漲3.23%,1962年上漲3.04%;消費者物價自1960年上漲18.4%,1961年降為上漲7.83%,1962年更僅上漲2.37%,連續保持兩年的物價穩定,證實了尹董事長當時的決定的正確,風波才逐漸消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