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為什麼一直叫?訓練師揭背後原因,「教你如何解決」不用再怕吵到鄰居

2023-07-21 11:30

? 人氣

遺憾的是,大部分訓練方式──即使不涉及疼痛──都強調照護者必須控制狗狗的行為。不論透過威脅或零食,施予太多控制會導致授權不足。人類也是動物,「控制」是我們的基本需求,所以不難理解我們為何這麼做;只是我們必須留意,絕對不能犧牲狗狗的福祉來達到控制的目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我不得不制止狗狗的某項行為,我傾向不著痕跡地安排、調整環境,而不是直接干預,這也管、那也管,如此可讓牠們學會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做出好選擇。比方說,一開始你可以在房裡擺幾樣可以啃咬的玩具,然後逐漸增加不適合啃咬的玩具數量,設法降低幼犬啃咬的慾望(譬如很難咬起來,嚐起來有苦味等等的);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緊跟在小狗狗後面,不斷從牠嘴裡拔出你珍惜的物品。若採取第一種做法,狗狗會獲得授權,也能培養出較高的控制力(仍在你建立的控制範圍內),逐漸養成「只咬能咬的玩具」的習慣,從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後果來學習,於是啃咬「可以咬」的玩具就變成牠的預設行為了

若選擇第二種做法,那麼每一次你跟著牠、從牠嘴裡拿走不適合啃咬的東西,就會在牠心裡增加一次挫折經驗。你的東西還是很安全,但給予狗狗的主控性較低。在這種情境下,就算使用正增強仍會剝奪狗狗的控制權:比方說你不斷重複「放下」、「走開」並給牠零食鼓勵、強化行為,狗狗的確會建立某種程度的控制力,但牠只會把這種行為跟「得到零食」連在一起,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幼犬牙齦酸痛不適)。牠可能覺得很好玩,但牠依然找不到能達成需求的解決辦法;而且你可能因此造成風險,建立起「先咬玩具再放下玩具就能得到零食」的連鎖行為。

行為強化會讓動物在未來更傾向表現這個行為。增強物包括零食、玩具或是任何能緩解不適或不愉快(如社交壓力)的物品或情境。

透過行為調整訓練改變動物行為

你想透過行為調整來改變發生頻率的行為稱為目標行為。特定來說,目標行為是你能衡量評估、你想培養建立使其更頻繁發生的行為,用來取代目前你在狗狗身上觀察到的行為──譬如你希望狗狗改掉吠叫或低吼,以聞一聞或轉身等行為來代替,後者就是目標行為,它們就是我們想達成的目標。

腦想一想,你家狗狗現在的行為能得到什麼後果?也就是說,誘使牠做出這種基線反應(編注:baseline response,指調整訓練前的行為)的功能性增強物是什麼?可以把功能性增強物是視為狗狗行為從現實生活裡獲得的後果,亦即讓狗狗出現激動反應的目的。你家狗狗是不是發現,對著陌生人吠叫,那個人就會走開?也許牠認為陌生人是威脅,拉開距離多了安全緩衝區,這就是吠叫的功能性增強物(1.0版大多稱為功能性獎勵)。當你提出「我的狗狗為什麼會這樣?」的問題,最有幫助的做法是找出功能性增強物,而不是要找狗狗哪裡不對。狗狗沒生病,牠這麼做是有理由的:功能性增強物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它是改變行為的關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