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搞錯,端午節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揭密被誤會多年的節日由來

2023-06-22 06:00

? 人氣

除上述主要習俗外,端午之際各地還有掛老虎索、掛菖蒲、掛葫蘆、滾雞蛋、飲雄黃酒、鬥「百草」等習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插艾懸蒲

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柳」即柳枝,「艾」即艾草。端午這天,民間多在門口插上艾草,以驅瘟避邪。最晚在晉代的時候,已經有了端午插艾的風俗。

艾草,又稱「艾蒿」「家艾」,古代又稱「冰臺」,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皆可以入藥,性溫味苦,有祛寒、除溼、止血、活血及養血的功效。葉片晒乾製成艾絨,可用於灸療。因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蟲,淨化空氣,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南朝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就說:「艾,主灸百病。」可見艾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端午節前後,正是艾草長得最好的時候,此時採摘的艾草療效也最好。因此,人們便在端午時節採擷艾草,掛於門上,以驅瘟避邪;或將艾草編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或將艾草與其他草藥混合,製成香包、香袋,佩戴在身上或贈送親友,一者取其香味,二者表示祝福。

艾草與菖蒲

早期的端午節只在門上掛艾草,後慢慢發展為同時懸掛菖蒲和艾草。菖蒲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葉子又直又尖,形狀似劍。初夏開花,花色淡黃。全草為提取芳香油、澱粉和纖維的原料,根莖亦可入藥,性溫味辛,可以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民間在端午節常將菖蒲與艾草扎束,掛在門前,合稱為「蒲劍艾旗」。

可見,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來防病驅邪,是有一定道理的。端午節也是「衛生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插艾懸蒲,殺菌防病,驅邪避疫。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在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成為代代相傳的一大習俗。

纏五色絲

五色絲,又稱「朱索」、「百索」、「辟兵繒」、「長命縷」、「續命縷」、「花花繩」等,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絲的顏色分為青、赤、白、黑、黃五色,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的理論有關,分別象徵東、南、西、北和中央,所以絲線雖是小物件,但蘊含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魔辟邪。端午節繫五色絲習俗的產生至遲不會晚於漢朝,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有對五色絲的相關記載。

五色絲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把五彩絲線編結成繩線,呈鐲子形狀,將它纏繞在兒童的手腕或者腳踝上。或用彩繩連接金銀打成的錢鎖,掛在兒童的脖頸上,垂於胸前,以示長命和辟邪之意。《荊楚歲時記》記載:「以五彩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成書於宋代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也記載:「端午節,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繫頭子,或用綵線結,或用珠兒結。」五色絲的習俗原為辟邪驅瘟,後來又添加了人們為了助屈原驅蛟龍,而在粽子外面纏上五色線以使蛟龍畏怯的說法,同樣突出了五色絲驅邪的功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