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搞錯,端午節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揭密被誤會多年的節日由來

2023-06-22 06:00

? 人氣

端午節習俗很多,包含吃肉粽。(資料照/顏麟宇攝)

端午節習俗很多,包含吃肉粽。(資料照/顏麟宇攝)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過端午的習俗由來已久,約始於春秋戰國之際,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起源大致有四種說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說源於紀念屈原。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粽子之起源,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載龍舟競渡之起源,均謂紀念屈原。

一說源於龍圖騰崇拜。聞一多《端午考》有詳細考證:第一,端午節這個古老的節日,遠在屈原去世以前已經存在;第二,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個主要活動,都與龍相關。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

一說源於古代惡日。漢代《史記》、《風俗通義》、《論衡》等書中都有「不舉五月子」之俗的記載。古代民間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這個月的五日為「惡日」,會發生各種不好的事情。所以,這天人們要喝雄黃酒,貼符,插艾葉等,來驅除邪氣,並且人們還避諱「端五」的說法,稱之為「端午」。

一說端午節源於夏至。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大約在農曆五月中旬,意味著炎炎夏日的到來。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可見端午源自夏至的說法也有一定的依據。

以上各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第一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動人詩篇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連繫在一起。端午是中國傳統的「陰曆四節」(春節元旦、夏節端午、秋節中秋、冬節冬至)之一。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之際,主要有吃粽子、戴香包、插艾草、纏五色絲等習俗,南方還會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

相傳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屈原有關。愛國詩人屈原懷揣著亡國的巨大悲痛,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使魚蝦不損傷他的軀體。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將裝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對屈原的崇敬與懷念。除了筒粽之外,還有用艾葉、葦葉、荷葉來包粽子的,外面用五色絲線捆好。從此,粽子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戴香包、插艾草、纏五色絲等習俗,與驅「五毒」的傳說相關。清代呂種玉的《言鲭·穀雨五毒》中載:「古者青、齊風俗,於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ㄏㄨㄟˇ,傳說為一種毒蛇)、蜂、蜮(ㄩˋ,傳說為水中的怪物)之狀,各畫一針炙,宣布家戶貼之,以禳(ㄖㄤˊ,祈禱消除)蟲毒。」後人多於端午節在門上貼「五毒圖」。端午節時值初夏,毒蟲漸趨猖獗,此俗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香包(又稱「荷包」、「香囊」,古稱「容臭」)中多裝有艾葉、雄黃、蒼朮等草藥,戴於胸前,亦可驅毒蟲、散濁氣。艾草味辛,是一種芳香化濁的藥物,將其插於門旁,也是為了驅瘟毒、避邪氣。纏五色絲之俗,約始於漢代。五色絲,又稱「朱索」、「百索」、「辟兵繒」、「長命縷」、「續命縷」、「花花繩」等,用五色線編成,纏於兒童手腕、足腕,也可掛於胸前或戴於髮際,民間傳說這樣可以驅趕五色毒龍,確保兒童身體健康。

除上述主要習俗外,端午之際各地還有掛老虎索、掛菖蒲、掛葫蘆、滾雞蛋、飲雄黃酒、鬥「百草」等習俗。

插艾懸蒲

民諺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柳」即柳枝,「艾」即艾草。端午這天,民間多在門口插上艾草,以驅瘟避邪。最晚在晉代的時候,已經有了端午插艾的風俗。

艾草,又稱「艾蒿」「家艾」,古代又稱「冰臺」,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皆可以入藥,性溫味苦,有祛寒、除溼、止血、活血及養血的功效。葉片晒乾製成艾絨,可用於灸療。因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蟲,淨化空氣,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南朝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就說:「艾,主灸百病。」可見艾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端午節前後,正是艾草長得最好的時候,此時採摘的艾草療效也最好。因此,人們便在端午時節採擷艾草,掛於門上,以驅瘟避邪;或將艾草編製成人形、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或將艾草與其他草藥混合,製成香包、香袋,佩戴在身上或贈送親友,一者取其香味,二者表示祝福。

艾草與菖蒲

早期的端午節只在門上掛艾草,後慢慢發展為同時懸掛菖蒲和艾草。菖蒲是一種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葉子又直又尖,形狀似劍。初夏開花,花色淡黃。全草為提取芳香油、澱粉和纖維的原料,根莖亦可入藥,性溫味辛,可以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民間在端午節常將菖蒲與艾草扎束,掛在門前,合稱為「蒲劍艾旗」。

可見,古人在端午節插艾草和菖蒲來防病驅邪,是有一定道理的。端午節也是「衛生節」,人們會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插艾懸蒲,殺菌防病,驅邪避疫。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在門前懸掛艾草和菖蒲,成為代代相傳的一大習俗。

纏五色絲

五色絲,又稱「朱索」、「百索」、「辟兵繒」、「長命縷」、「續命縷」、「花花繩」等,是用五種顏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絲的顏色分為青、赤、白、黑、黃五色,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的理論有關,分別象徵東、南、西、北和中央,所以絲線雖是小物件,但蘊含著五方神力,能夠驅魔辟邪。端午節繫五色絲習俗的產生至遲不會晚於漢朝,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有對五色絲的相關記載。

五色絲

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把五彩絲線編結成繩線,呈鐲子形狀,將它纏繞在兒童的手腕或者腳踝上。或用彩繩連接金銀打成的錢鎖,掛在兒童的脖頸上,垂於胸前,以示長命和辟邪之意。《荊楚歲時記》記載:「以五彩絲繫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成書於宋代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也記載:「端午節,撲賣諸般百索,小兒荷戴,繫頭子,或用綵線結,或用珠兒結。」五色絲的習俗原為辟邪驅瘟,後來又添加了人們為了助屈原驅蛟龍,而在粽子外面纏上五色線以使蛟龍畏怯的說法,同樣突出了五色絲驅邪的功能。

在全國很多地方,還要送五彩繩,如山東沂蒙山區一帶,等到端午節之後降下第一場雨時,要把繫在兒童手臂上、腳腕上或者脖頸上的編結絲繩解下來,扔到淌水的溝渠或者河裡,順水流走,據說可以帶走所有的霉運及煩惱。而在江南一帶,則要等到七夕節的時候,才能把五彩繩解下來,扔到屋頂上,謂之「送健繩」,既可讓喜鵲銜到天上去給牛郎織女搭橋相會,也可保兒童祛病健康、除邪平安。總之,無不是希望兒童能夠健康成長,納吉祈福。

贈香包

端午節這天,佩戴香包是民間的習俗。戴香包也頗為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荷花、桃子、蘋果等圖樣的香包,象徵著身體安康,萬事如意,平安長壽。兒童一般喜歡佩戴老虎、豹子、猴子、兔子等各種動物形狀的香包,象徵著天真無邪,靈巧活潑。

各地製作的香包形狀不一,材料也不一樣。有的是用碎布縫成的,有的是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人們一般會在香包裡裝入雄黃、沉香和具有芳香氣味的中草藥,如艾葉、白芷、蒼朮、細辛、菖蒲、丁香、甘松、辛夷、薄荷、紫蘇、藝香草等,戴於胸前,不僅香氣撲鼻,而且具有驅毒蟲、散濁氣等作用。每逢端午節,母親會做香包給孩子戴在身上,以防邪氣侵身,達到避凶就吉的目的。可見,香包被認為是可以辟邪的物品。

香包

最初香包的主要功能是驅避惡氣,保護健康,並不注重形式。後來香包逐漸成為佩飾,故在工藝、材料和形式上越來越考究。香包除了具有避邪和裝飾的作用,還是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物品。特別是女孩子們,常常會親手繡製精美的香包贈予男方,以表達自己的愛慕與牽掛。因為香包既精緻美觀又有益身心,還蘊含著吉祥如意的文化內涵,所以端午節時民間為辟邪而以香包相贈的傳統,逐漸擴展為後來情人之間以香包作為定情信物的習俗。

作者介紹|韓品玉

師範大學文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從事古代文論及傳統文化研究。出版《明清萊陽宋氏家族文化研究》、《中華博物通考·雕繪卷》、《大學語文》四部、《傳承·創新》和《國學經典小故事》叢書。

作者介紹|韓瀟、董俊焱、史小麗

專職編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崧燁文化《你各位的假期,都是前人的血跡?投江割肉、起義抗暴、餓鬼道輪迴……節日吃喝玩樂,背後是數不盡的辛酸苦澀!》(原標題:端午節的來歷)

責任編輯/李艾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