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台灣父母拚2胎,只因「怕第一胎無聊」...專家用4點,道盡獨生子女的真實渴望

2018-04-16 14:35

? 人氣

相信很多父母,在生了第一個孩子、經歷過新手父母的慌張忙亂之後,都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該生第二胎嗎?(圖/翻攝自youtube)

相信很多父母,在生了第一個孩子、經歷過新手父母的慌張忙亂之後,都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該生第二胎嗎?(圖/翻攝自youtube)

相信很多父母,在生了第一個孩子之後,在度過新手父母的慌張忙亂的第一年之後,都會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該生二寶嗎?特別是在孩子逐漸長大,看到他在與同儕互動時,因不熟練的人際互動,而頻頻受到拒絕;或是嘗試融入有手足的同伴時,經常被孤立在一旁,而露出有點尷尬、不知所措的微笑,在旁目睹一切的父母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然,每個孩子是有差異性的,但父母內心的擔憂卻相當一致,擔心孩子未來的人際互動、壓力因應、學業發展,甚至在更遠的將來,自己的獨生子女可能要單獨面對父母的離開、疾病與生活當中的種種困難,我們總是在想若是有個人能夠在旁協助,許多問題彷彿就得到的解答。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獨生子女真的如我們所想像的孤單、自私、缺乏協調溝通的能力嗎?

改變對於獨生子女的印象

德州大學的Toni Falbo及Denise Polit在30年前的研究就發現,獨生子女在成就表現與智力與家中的長子或是兩個小孩的家庭,表現並沒有顯著差距,甚至超越了其他多子女的家庭類型,另外在親子關係的部分,獨生子通常具有更具支持性的親子關係,而正是這樣的親子互動,讓獨生子女能夠發展順利的主要原因。

而這樣的研究發現,對於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提醒,也就是當原本的焦慮消失的時候,父母可以選擇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是否再生的議題,也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去探索,自己想要第2個甚至更多孩子的念頭是從何而來?

美國加州大學教授Adriean Mancillas在2006年的研究就曾提到對於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與其所處的文化有密切的相關,而在這樣的背後運作被揭露之後,我們才能夠擁有更多的自由與期待的親子關係。

回到華人文化當中,我們對於家庭的美好形象,對於人丁興旺有相當程度的企盼,彷彿熱鬧就代表著幸福。同時,也受到傳宗接代的觀念影響,我們非常很害怕在傳承的過程中有任何的閃失,那麼屬於我們的血緣就消失了。但是,真正支撐起一個家庭的是這些概念嗎?我想家庭當中最可貴的,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直覺的「多子、多孫、多福氣」,而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心力與時間在家庭生活與親子關係上,真正的享受與投入其中。

20170901-母親、親子、媽媽、小孩(圖/CHEN_victor@pixabay)
對於二寶來說,她也值得被當成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來看待,而非一個陪伴者的角色。(圖/CHEN_victor@pixabay)

讓決定回到父母自身

所以,本文絕對不是鼓勵大家只要生一個孩子或是排斥有更多的小孩,而是希望大家可以在思考是否要有第2個、第3個小孩的時候,可以有更多元的觀點。

首先,不要只是單純為了讓大寶有人陪伴而生,因為研究早就澄清了,獨生子女在多方面的發展並沒有特別的不同;另外,對於二寶來說,她也值得被當成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來看待,而非一個陪伴者的角色。

其次,若是來自家庭與華人文化的壓力,長輩們透過各種方式明示或是暗示父母雙方再生一個孩子,我想此時夫妻之間的溝通方式就相當重要,我通常會建議夫妻雙方各自先與原生家庭溝通,但是不是討論要生或不生的決定,畢竟這是屬於父母獨有的權利,而是明確的向家人說明,這是夫妻雙方自己會討論的人生大事,懇請雙方家長多給予一些空間,讓決定可以回到父母自身。

關於教養的小提醒

最後,在每天的個別與家族治療的過程當中,親子教養的議題一直是重要工作的內容之一,作為一位社會工作師的信念,就是相信與啟發前來求助的案主的能力,她/他能夠在自己的情境脈絡中,找到屬於自己解決之道,而我們的工作只是提醒與移開障礙而已,因此我以下會提供幾項重要的親子教養概念,供獨生子女的父母參考,也祝福每個家庭,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屬於自己家庭的教養策略與技巧,享受踏實與幸福的生活。

1. 夫妻之間關係的維持:獨生子女家庭的親子關係通常是緊密的,而夫妻在這過程當中,很容易就變成了父母的角色,這對於彼此的親密關係發展是會有傷害的,因此請定期的與孩子分開,維持夫妻該有的約會與互動。

2. 避免孩子需要不斷地進步:獨生子女擁有父母雙方持久與穩定的關愛,這對孩子未來的自信心維持是重要的保護因子,但是完全的關愛也代表著自我空間的缺少,而且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需要不斷進步的壓力,也容易過度要求完美,給了自己過大的壓力,因此在互動中,父母可以用更好奇的角度來看到孩子的退步,也許可以讓彼此都喘一口氣。

3. 創造同儕互動的機會:公園、散步、餐廳都可以是獨生子女與他人互動的場域,我想在沒有任何立即危險的安全議題時,父母可以退居第二位,多一些觀察孩子與他人的互動,並給予孩子嘗試與犯錯的機會,避免過度的介入,因為很多時候,大人是無法理解孩子的邏輯的,太早的介入反而顯得有些突兀。

4. 輕鬆看待孩子想要手足的提問:在孩子逐漸長大之後,可能偶爾會提及自己也想要弟弟或妹妹的想法,這是一個相當平常的提問,也有可能是孩子想要有人陪伴,但是這個問題的決定權是在父母身上,建議可以嘗試與孩子討論想要的原因,再針對原因回覆就可以了。

作者│胡聚名

三總北投分院社會工作師、心理衛生專業社工師、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生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