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學問要怎麼樣才算是科學?大學教授教你這一招,輕鬆分辨

2018-04-12 12:37

? 人氣

但是,只依靠「相似性」或「歷史脈絡」會有過度寬鬆的問題。例如,宗教和巫術其實和科學的某些部分有相似性,巫術也相信「因果律」(一定行為會導致一定結果),巫術也可以作實驗檢驗、印證和否證等等。宗教也很可以提出理性論證和經驗證據來支持它們主張的「神創論」或「智慧者設計論」等。而且在歷史的脈絡上,巫術、宗教經常與科學糾纏或論戰或互為對手。所以,光憑「相似性」、「家族相似性」和「歷史脈絡」,仍然不易清楚地解決一門學科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相似性」甚至「家族相似性」會産生一個我稱作「相似性飄移」的問題:簡單地說,相似性不具傳遞性,例如 A 相似於 B,B相似於 C,C相似於D,但是,D 可能不相似 A!「家族相似性」也會有飄移效應,亦即 A 生下 B(B相似性於 A)、B生下 C (C相似於 B)、C生下D(D相似於 C)….D可能變得跟 A很不相似。如果我們假定 A 是標準科學,而 B因為(家族)相似於 A可以被視為科學,C因相似於 B而B是科學,所以也被視為科學,D亦因此被視為科學,但是 D 卻有可能根本不是科學──它只是因為和一個偏遠的科學 C相似而被列入科學。這個「家族相似飄移」的效應有可能導致「科學」這個概念被濫用。事實上,如果今天「科學」這個詞或概念被濫用的話,大概都是出於這個效應。

「典型科學」和「科學的程度性」的概念就是要用來解決「家族相似飄移」效應。「典型科學」提供一個基準,讓「科學性」的概念在開放時又不會造成飄移,「程度性」讓我們去注視相似性本身的程度性──相似性本身就是有程度的,總是有「比較相似」與「比較不相似」的差異。至於,如何去建立一個相似性程度的衡量指標是另外一個問題。

今天,一般人可能不易理解或接受「科學性是有程度性」這樣的觀點。可是,仔細一想,「科學方法」確實可以被引入很多原本不被歸為「科學」的學科,例如「歷史」。很早就有歷史學者以「科學方法」甚至「科學理論」來作歷史,例如金觀濤的《興盛與危機》或者賈德戴蒙的《大崩壞》,這些作品當然可以被稱作「歷史科學」,但是它們仍然缺少典型科學的一些特徵,例如難以使用數學和實驗等。因此,我們說「歷史科學」的科學性程度比起「生命科學」的科學性程度較低並不是什麼不合理的事,而這個「程度性高低」只不過意謂今日的「歷史科學」和「典型科學」的相似性比起「生命科學」和「典型科學」的相似性要低,但這種相似性程度的高低並不代表價值高低。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區分「科學」與「非科學」並不是在作價值判斷。「文學」和「藝術」可以說是典型的非科學,但這不代表文學和藝術的價值就不如科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