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該不該扮上帝?澳洲科學家可望「復活」絕種袋狼 引發科學與倫理爭議

2018-01-03 10:40

? 人氣

現代生物科技發達,人工繁殖或複製動物都不在話下,科學家更打算「復活」絕種動物。近日澳洲科學家從絕種動物「袋狼」的標本上成功提取DNA序列,踏出復活袋狼的第一步。科學家的技術與企圖,再次掀起道德和倫理的討論:我們能夠復活絕種動物,但我們是否應該這麼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袋狼(thylacine)的學名為Thylacinus cynocephalus,因身上有斑紋,又名塔斯馬尼亞虎(Tasmanian tiger)。袋狼是夜行性動物,也是近代最大的食肉有袋動物,母體有育兒袋,不成熟的幼獸會在育兒袋中繼續發育。自1930年代袋狼絕種以來,有近4000起目擊野生袋狼的通報,2008年更有人拍下目擊影片,但這些資料都不具說服力。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澳洲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生物科學教授帕斯克(Andrew Pask)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進行袋狼標本的DNA定序。理論上來說,只要掌握袋狼的DNA序列,就可以複製出一頭袋狼,使絕種動物「復活」,同理,大海雀(great auk)和渡渡鳥(dodo)也可以重現世人眼前,學者可以繼續研究這些動物的身體構造、習性、生態等,甚至渴望復育這些物種。

然而也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人類不應妄圖扮演造物主,任意決定一個物種的存亡,《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也曾製作專刊,討論人類到底該不該復活絕種動物。部分學者則認為,因為時空環境變遷,就算將復活的絕種動物放回原本的棲地,牠們的行為也不會和作古已久的同類一樣,相關研究將毫無斬獲。無論如何,復活絕種動物牽涉到生態和倫理的考量,科學家動手執行之前需要三思。

而帕斯克的想法很單純,在他看來,科學家背負著非如此不可的道德義務。他說:「由於我們恣意獵殺這些動物,造成牠們絕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欠這些動物一個公道,我們必須讓牠們重新活過來。」

南非科學家選殖斑馬重現「斑驢」

復活絕種動物的討論方興未艾,但南非開普敦(Cape Town)「斑驢計畫」(Quagga Project)的科學家團隊早已復活了絕種的斑驢(quagga)。斑驢是平原斑馬(plains zebra)的亞種,前半身像斑馬,後半身像馬,於19世紀後半葉絕種。參與班驢計畫的科學家人工選殖平原斑馬,重現斑驢特殊的皮毛花紋。1987年斑驢計畫啟動,至2013年為止,科學家已成功選育出5代斑驢。

南非科學家人工選殖平原斑馬,培育出絕種的班驢。(圖截自「班驢計畫」網站)
南非科學家人工選殖平原斑馬,培育出絕種的斑驢。(圖截自「斑驢計畫」網站)

這些斑驢與絕種的斑驢看起來毫無二致,但兩者的基因不同。有人評論,說儘管科學家可以繁殖出外觀相同的動物,但他們無法重塑這些動物的習性和生態。

帕斯克團隊的復活袋狼計畫也是如此。科學家確實掌握足夠的技術,可以複製出一頭袋狼。然而,一個物種之所以絕種,有著複雜且不可逆的原因,拿袋狼來說,除了人類獵殺和棲地縮小之外,袋狼的繁殖多樣性也不足,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衰退。這樣看來,復活的袋狼不太可能存活,更遑論野放或復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俞妗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