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台灣製「三流汽水」,如何力抗日本會社魔爪?寶島共同記憶,黑松最輝煌戰績!

2017-08-30 10:30

? 人氣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為了集中軍備,實施企業整備令,打算成立「汽水合同公司」,將組合會員的機器設備等資產全部重新估價,原來的汽水公司悉數解散,換取合同公司股券,但要先繳納巨額所得稅和戰時臨時利得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此一來,各工廠資產等於將全部化為烏有。

「那時張有盛在日本統制組合任職,擔任原物料購買課課長,」張道炷說,當時面對工廠財產崩解,關係生存問題,「張有盛在理監事會議席上不顧一切反對整備!」可惜,寡不敵眾,難挽狂瀾。幸運的是,合同公司還來不及組成,日本便已戰敗投降。

1945年8月15日台灣光復,張有盛說:「汽水業跟著重見光明。」

復業之路坎坷

1946年2月,統制組合會員召開大會時,有人提議把統制組合現存所有原材料及零件整批標售,但張有盛極力反對。

光復後,台灣和中國大陸、日本的海運完全中斷,原材料與零件也斷了來源,他擔憂:「若整批標售,原材料被少數人獨占,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張有盛主張要按比率分配,價格則由清算委員會訂定。這個提議,很快獲得大多數會員同意並通過,確保各廠能公平取得製造汽水所需的原材料。

但統制組合解散後,清算結果,分配得到的原材料和零件總值,僅有舊台幣兩萬餘元,當時日圓和舊台幣兌換率是一比一,和黑松在統制組合成立時讓渡的八萬日圓資產價值比較,「形同破產,」張有盛形容當年的困境。

不僅如此,當時生產汽水重要原料碳酸氣的高雄碳酸廠,不幸在二戰期間遭炸毀。沒有原料,各汽水工廠都無法動工生產;再加上戰後物資極度缺乏,到1946年5月,黑松重新整頓,「勉強把原有四部機器拼成一部,才在1946年7月26日復工生產」張道熙回顧當年艱辛情境。

復業之後,採用「黑松牌」做為商標,積極提高汽水品質,並以特約代銷制度,取代過去寄售、不固定的銷售方式。

經歷近十年營運黑暗期,1946年12月底,張文杞兄弟將公司改組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黑松邁入全新階段。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重新起步,締造榮光

為了盡早恢復正常營運,股東馬上增資舊台幣150萬元,1948年再度大舉增資至3百萬元。誰知造化弄人,才剛大張旗鼓準備重新開始,不過兩年時間,這筆巨資又幾乎消失殆盡。

「那時候國民政府退守來台,因惡性通貨膨脹,實施貨幣政策改革,1949年12月1日,舊台幣4萬元換1元新台幣,」張斌堂回溯歷史指出,「我的堂叔公張文杞自戰後累計投資68萬元,資產瞬間只剩新台幣17元,公司資本額也從3百萬元大減為75元。」

黑松博物館裡,一本1947年到1960年的股東名簿,清楚見證這段歷史。張斌堂上任後,隨身的一只黑色公事包裡,就裝著那份經歷大時代的股東名簿影印本。「帶著它,是要警惕自己,勿忘當年!也提醒自己,在大環境劇烈變化下該怎麼做,」張斌堂謹記,一定要保留實力、穩扎穩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