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為何在歐洲發揚光大?因為教宗發現它能讓修道士保持清醒!

2022-02-02 13:10

? 人氣

在巴黎,比咖啡館更加常見的類似商店多叫「bistro/酒館」,它的起源故事很有可能,很不幸的,並不是如前人傳頌的那般迷人。1814年巴黎被俄國軍隊佔領,當時那些哥薩克人總是一進店門就吆喝著要喝的,一個勁兒催促「Vite」(快點 ),「Vite」用俄文發音聽起來像是「bistro」。然而這個字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方才成為巴黎地方的民間俚語,而且來源不明。或許源自法國普瓦圖省的方言「bistraud」一字,原本是指「小廝」,後來轉為「酒商」的意思,抑或源於齊密地方的方言(chtimi是法國北方庇卡底方言系之一種)「bistrouille」一字,指混合了葡萄酒和咖啡的飲料,後來轉換變成「bistingo」(小酒館),而且「bastringue」(廉價酒館舞廳)也是從「bistrouille」衍生出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咖啡館時尚卻是歐洲的產物。大約在1734年,巴哈譜出著名的《咖啡頌》(cantate du café),該曲出自《安靜,不要說話 》(Schweigt stille, plaudert nicht),是一首充滿戲謔笑料的批判作品,音樂家透過天生的幽默感,以喜歌劇【譯註1】的形式來表現萊比錫地區居民嚴重咖啡上癮的現象。一開場,先是男高音獨唱敘事,然後父親,由男低音詮釋,出場唱出各種恐嚇威脅,試圖戒除女兒,女高音,每天一定要喝咖啡的習慣;但是她做不到:「如果我每天不能喝上三杯咖啡,我會痛苦的像烤羊排一樣捲曲著身子。」第二首詠嘆調大概是最著名的一段了:「Ei! Wie schmeckt der Coffee süsse.(啊!這咖啡滋味多甜美啊!)」

儘管早在1683年鄂圖曼帝國大軍二度圍攻城維也納之前,維也納就有咖啡館了,但當地咖啡館真正的蓬勃發展似乎還是得從鄂圖曼帝國圍城進攻失利之時算起。

波蘭國王楊三世索別斯基(1674年起同時擔任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直到1696年辭世)帶領援軍前來救援,鄂圖曼軍隊倉皇撤離,慌亂中,阿拉伯大公的軍隊大概來不及帶走隨軍帶來的多袋咖啡豆吧。事實上,咖啡館在歐洲各大城市的發展時間大致相同。咖啡的消費一直比較集中在城市地區,這個現象大約持續了一世紀之久,但消費族群很快的便拓展到城市的一般百姓,這特別要感謝那些仿效送水小販,清早在大街小巷叫賣的咖啡小販。

咖啡很快的橫渡了大西洋:首間咖啡館於1689年現蹤波士頓。引爆獨立戰爭的波士頓茶黨事件爆發之後,殖民地十三州的居民把喝咖啡當作反制英式喝茶文化,展現國民傲骨精神的表現 。

【譯註1】喜歌劇(opera buffa)是古典時期首先在義大利出現的一種新型歌劇,常以喜劇性的人物來諷刺時務。

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圖:博客來)
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圖:博客來)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百年早餐史:現代人最重要的晨間革命,可可、咖啡與糖霜編織而成的芬芳記憶》,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小標為編輯所加。

作者/克里斯穹‧葛塔魯  

責任編輯/ 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