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爽爽可以過,為什麼要動腦?這個例子告訴你,正確思考才能保障幸福啊(中)

2017-04-30 09:00

? 人氣

持續的獲得知識和持續獲得金錢一樣,是一個錯不了的行為,而且絕對會讓你的生活朝向更好的發展。

為什麼要跨學科學習多元知識?

你當然不是原始人,你是現代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來說,如果你已習得一技之長,或在某個大學畢業,擁有一份工作或自行創業,那你就已經算是一個標準的現代人,你有一定的知識,但還沒到達「充足的知識」。

但事實上,「你有充足的知識嗎?」是一個偽命題,知識和金錢很接近,似乎永遠都不會夠,你學習得越多,就越會發現自己其實一無所知,就會發現自己還有許多的東西可以學,因此充足的知識和充足的金錢一樣,很難被具體數字所定義。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持續的獲得知識和持續獲得金錢一樣,是一個錯不了的行為,而且絕對會讓你的生活朝向更好的發展。

股神巴菲特最尊敬的盟友——常被稱為「站在巴菲特身後的巨人」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說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沃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

可見,很有錢又很有知識的人,還是要每一天閱讀,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充足」。

但,為什麼他們要學習那麼多知識呢?巴菲特和芒格不只是讀有關投資和商業的書,他們還閱讀大量的科學、數學、哲學、文學等書籍,如果巴菲特和芒格並沒有打算要當科學家的話,為什麼他們還要閱讀這麼多與自己領域無關的書籍呢?

因為要確認一個答案是否完全正確,無論那是一個商業問題還是科學問題,都不能靠單一學科的知識來證明,而是要靠各類學科的知識「交叉互證」

之所以單一學科給出的答案很可能是錯的,並不是因為該學科錯了,而是身為人的我們很容易掉進一個常見思維誤區——我們傾向於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扭曲成我們知道的事情,而這意味著錯誤理解了現實。

查理·芒格是這麼說的:

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聰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比絕大多數人用的系統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頭腦里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複式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你必須知道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幾種。大多數人都只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避免這種單一思維的方法,就是讓自己擁有多種不同的學問知識,建構一個精密多元的知識體系,並以不同學科的思維去思考問題。例如,當你思考該怎麼讓自己某個產品更暢銷時,你不應該只用上市場營銷的知識,而應該也同時用上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這樣你的產品營銷就能更全面,成功概率更高。

接觸多元知識還能讓你像福爾摩斯一樣思考。

有看過福爾摩斯的小說和電影的人,一定都知道福爾摩斯的推理能力很強,但你是否知道福爾摩斯的推理能力從何而來?

其實一切推理主要都是建立在充足而深入的知識儲備之上,譬如說在《神探夏洛克》裡,有一段福爾摩斯從一個帽子上進行的精彩推理:「這帽子被修補過五次,每個針腳都很齊,說明他找了一位很有水平的師傅,而這樣的修補費一定超過了帽子本身的價格,說明了他非常迷戀這個帽子。但其實不止如此,如果只有一兩次補丁只能說明他是多愁善感的人,但五次?那足以證明他有強迫症。」

從以上這個推理你摸索到什麼了嗎?裡面不止包括了演繹思維這一思維工具,還包括了深厚的知識見解,其中就有帽子的價格與修補的費用、心理學的見解甚至裁縫的技巧。

說到底,如果福爾摩斯不熟悉心理學,也不知道任何裁縫的技巧與帽子的價格的話,他就不可能做出以上的推理。

同理,如果你擁有多元的知識,那你在人生的各種大小的決策之中,無論其關乎的是事業、愛情,還是理想,你都能因此而做出更正確的決定

多元的知識無疑能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準、更廣,如果說「知識就是力量」的話,我想,這句話說的就是我以上說的東西。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每一周都會嘗試解讀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為的就是讓自己的思考變得更多元化,更精密。

目前,我主要的選書方向比較偏向具有普世價值的書籍,也就是那些對每個人來說都很有用的書,而以下我所列出的是我會優先選擇解讀的學科,包括但不局限於:

心理學(主要)
經濟學
神經科學
生物學
哲學
商管
其他普世知識(如歷史、解釋性論點)

這個列表會持續變動和增加。

挨隆·馬斯克 (Elon Musk) 也是一位擁有多元知識的強人,他熟知物理學、數學、化學、程序編程、經濟學、心理學、商管等等的知識,結果是他做出了許多驚人的創舉,包括但不局限於首個網上付費服務Paypal、可循環使用火箭、高效能全電動汽車、成本極低的太陽能電板。

以上隨便一項創舉都可以讓一個人的名字載入史冊,但他一個人就承擔了四項,而這裡還不包括那些他間接參與的。

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以造一個革命性的「可循環使用火箭」為例,為什麼不是擁有最多造火箭經驗的人造出了可循環使用的火箭呢?為什麼馬斯克身為造火箭的後來之秀,能超越那些前輩呢?

先說答案:因為馬斯克更善於思考,更善於使用思維工具

思維工具箱

在一次訪談之中,馬斯克正面回答了這一問題:

我們運用「第一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於比較——別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的結果是只能產生細小的迭代發展。 「第一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

用白話來說,就是一般人有可能太過習慣於比較,因而很容易把自己的注意力專注在已有,舊有的事情之上,而這舊有的事情有可能是錯誤的,或者是過時的,或者還不是最好的,這導致了他們持續在這錯誤的根基上打轉,也就只能產出細小的進步,而這些人之中還包括那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比如造火箭的科學家)。

「第一原理」的思維方式,則注重於從事物的本質重新出發,摒棄一切舊有的經驗,用最根本的知識來重建一個構想

舉個例子:用比較思維的進行思考的人,會思考如何將咖哩雞煮得更美味,可能添加某個配料,更改某個材料。

而用而第一原理思維進行思考的人,則會這樣思考:咖哩雞其實不是咖哩雞,它是多種不同物質的組合,因此我要做的是把咖哩雞裡所有的成分分開來,甚至將之分解到分子層級,然後重新排列成新的菜餚,新的味道。

我敢說,就算是非常有煮咖哩雞經驗的人,也未必這樣思考過。

由此可見,知識和經驗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思維工具的加乘,那知識的效用就無法被完全釋放出來,你也就無法讓你的知識躍升到另一個境界

而我以上只舉出了其中一個思維工具當作例子,這世上還有許多可以優化你的創造力和決策的思維工具。這些思維工具是值得每個人都擁有的,畢竟那是將天才精英和一般人區別看來的關鍵之一。

我對思維工具的收集可以說是深深的著迷,我留意一切有關思維的知識,而我目前正在製作的一個叫做「思維工具箱」的深度學習筆記,裡面就記載了所有我所知道的思維工具,並給出極其簡單易懂的解釋,未來這筆記足夠完整後會再在這裡發布。

除具備多元知識和思維工具,我們還需要另一個東西。以前面提到的原始人為例,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非理性所導致的低級錯誤,其中包括那些有知識有才華的人,而這是因為人就算具備了聰明才智,也不代表他就一定駕馭得了自己的人性。

人性,總是會讓人犯傻。

文/楊大輝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4THINK(原標題:何謂「智讀」?)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