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店急交班,他為何不要人接三代家業?百年工夫消逝,大稻埕74歲刻字師動人告白

2017-04-06 11:00

? 人氣

小小工作室裡,林柏占的各式工具和作品道盡半世紀以來的用心。(圖/朱祉樂攝影)

小小工作室裡,林柏占的各式工具和作品道盡半世紀以來的用心。(圖/朱祉樂攝影)

「鐺鐺鐺……」走在大稻埕巷弄中,陣陣鏗鏘有力的金屬敲打聲不絕於耳。循著聲音前進,一家掛著「柏祥號」招牌的小小店面映入眼簾,裏頭,擁有超過50載經驗的老師傅林柏占正專注地在薄鐵板上敲敲打打。

他的作品你一定看過,台電變電箱上的白色噴漆字體、外銷包裝上的「Made In Taiwan」字樣…這些全出自這個74歲鐵皮雕刻師的巧手。噴漆字模這項技藝在台灣已經快絕跡,然而,正當其他夕陽產業苦尋接班人之際,林柏占卻做了不一樣的決定……。

大稻埕的小小店面是林柏占50多年來的工作基地。(圖/朱祉樂攝影) 
大稻埕的小小店面是林柏占50多年來的工作基地。(圖/朱祉樂攝影) 

用「心」傳承三代老技藝

採訪當日,我們來到林柏占不到10坪的小小工作室,一個老人坐在桌前謹慎敲打著鐵皮。牆上掛滿累積多年的作品。雖然擠擠的、亂亂的,但散落桌面的各式工具卻已道盡他超過半世紀的琢磨與堅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柏占溫和的笑容背後,是說不盡的堅持與努力。(圖/朱祉樂攝影) 
林柏占溫和的笑容背後,是說不盡的堅持與努力。(圖/朱祉樂攝影) 

今年已高齡74歲的林柏占,自18歲開始接觸這個行業,在哥哥的刻字行擔任了一陣子學徒之後即自行開業,繼承始於日據時代的三代家傳事業。從業50多年來,各種複雜的字體、不同的語言,通通難不倒他。

他簡單示範了工作流程。把印著「心」字的白紙放在鐵皮上,沿著字體邊緣敲敲打打,不到10分鐘,鐵皮上就出現了「心」的字樣,覆上顏料就能夠印在各種地方。這是林柏占5、60來每天做的事情,而「心」則是他不斷放在心上的座右銘,做作品得用心,做人更是。

用粗糙的雙手專注刻下「心」字,這是林柏占從業以來最堅持的理念。(圖/朱祉樂攝影) 
用粗糙的雙手專注刻下「心」字,這是林柏占從業以來最堅持的理念。(圖/朱祉樂攝影) 

敲敲打打看似不難,但筆畫的每一個轉彎處、每一條直線都可能影響整個字的平衡與美觀,因此一刻都不能閃神。一般來說,一小時大約可刻出4個字。雖然速度遠不及現代機械,但純手工雕刻出來的作品,每一吋筆畫都多了份「人味」。

這份老技藝除了亟需專注,長期做下來也可能帶來一些職業病。林柏占表示,早期印刷較不發達的年代,會先用墨水把字寫在鐵皮上再雕刻,不過鐵皮和墨水都容易反光,也因此對他的雙眼造成長期性的傷害。在採訪過程中,許多問題也得重複多次才能獲得回答,每天處在「鐺鐺鐺」的環境裡,聽力或許也會受到些許影響吧。

曾經的大稻埕 刻字業與茶葉貿易共度輝煌歲月

小小工作室裡掛著琳瑯滿目的刻字模板,包含大家最熟悉的台鐵標誌等。每道筆畫不僅成就一個作品,更乘載著整個時代的共同記憶。這些都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那段歲月中,最不可或缺的產業。

「忙的時候,連太太都得一起下來做!」遙想當年,林柏占語句中滿是懷念。台灣對外貿易發展繁榮的時代,大稻埕是台灣外銷茶葉最主要的據點之一,而出口的貨箱都需要標記上辨識用的資訊,茶行的商標、茶葉的中英文名稱、淨重,以及最具代表性「Made in Taiwan」的字樣靠他打造。他表示,這些資訊當年被稱為「麥頭(Shipping Mark)」,跟著產品一起揚名世界。

然而,隨著中國大陸低價傾銷的茶葉興起、現代機械的發達以及貨櫃取代木箱的普遍現象下,位在大稻埕的柏祥號已經沒有了昔日的繁華。

工作室裡處處都是時代的記憶。(圖/朱祉樂攝影) 
工作室裡處處都是時代的記憶。(圖/朱祉樂攝影) 

目前轉向國內零星市場導向 不談繼承只盼被記得

「以前量比較多,所以天天都做這個就好,現在(1個月收入)大概都1萬、2萬而已……。」談及刻字產業的現況,林柏占表示,噴漆字模通常是壞了才訂做新的,很少有人一次買很多,但在電腦、機械出現以前,這份職業仍是足以養家餬口的;現在,好景已經不再。

柏祥號現在的訂單,大多都是國內零星需求,例如滅火器、瓦斯桶或者是汽車檢驗的噴漆字體;另外也會有人委託製作客製化招牌。與過去每天有外銷產業的案子可以做的情形相比,這些老店舖已漸漸失去生存的空間。他也分享,現在許多老技藝轉做文創求延續,但鐵皮雕刻很尖銳、容易傷手,想商品化是難上加難。

「我不要叫他接,因為不能生存啊!」曾有人親自登門想跟林柏占學習這項技藝,但對他來說,所有的手工藝都會隨著時間被淘汰,成為回憶。不同於其他夕陽產業努力尋求接班人,林柏占以不一樣的觀點來看待傳統技藝,它乘載著一個年代的風華,也演繹了興衰,即便未來無人延續下去,也不必可惜,因為這份回憶已深深刻在所有人心中。

熄掉工作室的燈,他步履蹣跚地帶著我們走出門。深鎖工作室裡的鐵皮作品就好比採訪前指引我們到來的「鐺鐺」聲,一見、一聽就永難忘懷。

狹小的工作室裡,牆上滿是林柏占的作品。(圖/朱祉樂攝影) 
狹小的工作室裡,牆上滿是林柏占的作品。(圖/朱祉樂攝影) 

採訪/朱祉樂
撰文/王奎翰、鐘敏瑜
責任編輯/鐘敏瑜

喜歡這篇文章嗎?

鐘敏瑜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