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選文》跟隨揚•蓋爾體驗哥本哈根:自行車只是開始

2017-02-26 06:40

? 人氣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馮婧攝)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馮婧攝)

在不少國家,騎自行車必須要帶頭盔。揚•蓋爾認為,強制帶頭盔絕對是減少自行車使用率的好方法。「你想想,如果你要去參加一個派對,你必須戴個頭盔,你的髮型就被毀了,多掃興啊。」蓋爾事務所的藝術總監大衛•西姆(David Sim)補充道,頭盔不僅破壞髮型,而且太醜了。不過,現在有各式各樣的頭盔設計,也有脖子上的保護措施。所以,總能想到好的辦法,解除人們對自行車的顧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揚•蓋爾不喜歡“自行車高速路”(bike highway)的叫法。他認為,如果你只騎著自行車快速通過一個地方,那就和汽車沒什麼區別。自行車不光是交通工具,還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汽車帶你穿過城市,但自行車讓你在城市停留,看到人們如何生活。

自行車讓城市更包容

大衛•西姆認為,自行車代表著,每一天(everyday),每一個人(everyone),是一切當中的一部分(part of everything)。自行車也關乎時間,時間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平等的,每個人都擁有時間,沒有財富和階層的區別,而自行車代表有品質的時間。他一直在描述他覺得自行車最美好的瞬間:每天早上,和夥伴一起騎著自行車,聊聊今天要做的事情,這樣的聊天不同於坐在辦公室裡,讓你們感覺更親密。

近些年,哥本哈根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但自行車不是年輕人的潮流,而是包容城市不同人群的工具。其中,最重要的一類人群就是孩子。揚•蓋爾說,自行車要從孩子抓起,從幼稚園就教會孩子騎車,他們會一起騎著車上學、工作,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孩子,還會讓自己的孩子繼續騎車。

跟隨在母親旁騎車的小朋友。(馮婧攝)
跟隨在母親旁騎車的小朋友。(馮婧攝)

丹麥10-16歲的學生中,44%的人騎車去學校。在歐登塞(Odense)市,近80%的學生走路或騎車去學校。克勞斯認為,這不僅因為安全和完善的自行車設施系統,還有很多軟性措施來鼓勵學生使用自行車,包括自行車遊戲、把自行車當做課程等。最近,丹麥有了新規定,規定中小學生每天要戶外活動45分鐘。這會更鼓勵學生騎自行車。甚至有研究顯示,騎車去上學的學生,在學校表現更好;在路上騎車的孩子,對環境的感知力也會更好。

對小孩子來說,也許人生第一個重要時刻是學會騎自行車。克勞斯說,自己幼稚園學會騎車的時候,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感。幼小的他默念,「我就是世界之王」(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那是一個孩子可以獨立、自由行動的起點。

正如揚•蓋爾的岳母的故事,自行車是老人的伴侶。對於那些無法騎車的老人,丹麥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組織。無年齡騎行(Cycling without age),是一個旨在緩解老人孤獨問題的社會創新專案,志願者把老人從家裡或養老院中接出來,騎車帶老人們出行,和外界接觸。超過2000名來自丹麥和挪威的志願者參與了這個行動。也有人認為,對不會騎車的移民,自行車也可以成為幫助他們融入新環境的工具。

除了社會弱勢群體,重要人物也都騎自行車。這不僅讓這些大人物顯得更加親民,也讓自行車有更加積極的形象。除了政治家,媒體上也廣泛傳播丹麥的王子王妃和孩子們一起騎車的印像。

氣候行動的歐盟委員會專員康妮•赫澤高(Connie Hedegaard)表示:歐洲可謂面臨選擇,一種是美國方式,孩子們等著父母開車送他們去學校;另一種是北歐方式,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採用不依靠車的交通模式,可以讓孩子們自己騎車去學校。她認為,很清楚,歐洲將選擇後者。

大衛說,就像禁煙一樣,開始人們肯定會抱怨,到處都不能抽煙,但一旦不抽了,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放棄了開車,對應的是更有品質的生活。他說,自己每天看到路上的小孩子,要麼坐在父母的拖車裡,要麼牽著父母的手,要麼騎著小自行車跟在父母旁邊。對孩子來說,那是與父母獨處的難得時光;對父母來說,那也是孩子長大前,最值得珍惜的時光。

揚•蓋爾(Jan Gehl)兩本著作中文版在台上市。
揚•蓋爾(Jan Gehl)兩本著作中文版在台上市。

*作者為《澎湃新聞》記者,本文原刊澎湃新聞市政廳欄目,授權轉載。揚•蓋爾(Jan Gehl)著作《人的城市》、《建築之間》(創詠堂出版)中文繁體版將在本月中旬上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