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總愛瞧不起自己文化?當「電子花車」成低俗象徵,德國人卻這樣盛讚

2017-02-17 18:29

? 人氣

舞台車表演者,除了專職歌手外,也有英語教師、學生、銀行員來進行假日兼職,但想成為綜藝團舞者,可不只是年輕貌美、身材好就夠了,還必須唱歌好聽、有舞蹈底子、學跳鋼管、懂得與台下互動,以這些條件去應徵日本AKB48,經紀公司一定跪下來求她們加入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圖/沈昭良提供)
沈昭良表示,這些清涼性感的女性,其實不像媒體或民眾誤解的那樣,她們很樸素(圖/沈昭良提供)

不少民眾對這些表演女性有著負面觀感,畢竟一身清涼又唱又跳,甚至曾傳出有人為了拼場把男性觀眾拉上台、當場「打一發」,有些人覺得「亂」。

但就沈昭良10多年來近距離觀察的感想,其實這群女性也就只是平凡人,儘管在台上如此妖豔動人,轉身離開舞台,她們樸素低調,「相較於長期以來見諸媒體所形成的片面理解甚或負面描寫,實有著極大的差異。」

在中國幾近絕跡的文化,在台灣發展出最美的樣態

舞台車早已成了台灣最重要的文化象徵之一,長年創作在地歌曲的董事長樂團,在翻唱黃克林《倒退嚕》一曲時,甚至直接將舞台車剪入整支MV,氣氛熱鬧歡樂、加上炫麗燈光,台灣味十足。

據沈昭良表示,歌舞表演的綜藝團約在1970年代前後風行全台,活躍於婚喪喜慶場合;但其實,巡遊花車的起源或許比沈昭良的拍攝主題還要早,可追溯到清代,在數百年前的台灣就已出現。

清代屯墾時期,活躍於中國泉州、廈門一帶的「藝閣」隨著移民傳入台灣,起先是用人力抬,後來是牛車,到了現代被汽車取代,甚至發展出前述的高科技自動化舞台車。在中國,由於共產黨統治「反對迷信」,如此文化幾乎絕跡,只能在台灣看見了。

舞台車濃縮了台灣人對上天、對神明的感謝,也結合了最頂尖的科技、最優秀的歌舞人才,甚至讓消逝的異國(中國)文化於台灣發展、蛻變為不同的面貌,無怪乎德國記者會如此盛讚舞台車之美了。

而台灣人,還要鄙視自己的文化到什麼時候呢?

(圖/沈昭良提供)
這樣美麗又歷史悠久的文化,台灣人怎能不珍惜?(圖/沈昭良提供)

攝影師小檔案:沈昭良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曾任自由時報攝影記者,自1993年起投入專題式影像創作,長年關心台灣在地議題,例如2008年之《玉蘭》記錄玉蘭花小販、生產端的人生百態,以及拍攝台灣廟會綜藝團演出的《STAGE》(2011)、《SINGERS & STAGES》(2013)、《台灣綜藝團》(2015)。

攝影作品獲獎無數,曾三度獲頒行政院新聞局暨文化部雜誌攝影類金鼎獎,在日本、韓國、美國、中國亦有得獎。目前攝影集《台灣綜藝團》可於攝影之聲也趣藝廊Light Box攝影圖書室等處販售中。

本文圖片經沈昭良授權同意轉載,更多精采作品可見其個人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