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個好老公就能得到一切,為何女人還要努力?她用經典美劇告訴你,依附男人等於慢性自殺

2019-12-20 10:29

? 人氣

上世紀六○年代,美國開始有大量女性紛紛投入職場,但迎接她們的卻是充滿職場性騷擾的糟糕狀況,與女性雇員地位極低的狀態。男性的敵視與惡意囂張又明顯,甚至不加掩飾。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仍然有女人願意投身其中,藉由工作改變自己的出身、命運,享受工作為自己身分帶來的尊重與榮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時的職場女性對現在的職場女性來說,依然有可以借鑑的部分, 不是因為當今的工作環境還像以前那樣糟糕,而是女性透過工作完成對自我全面性的了解與提昇,是比愛情或婚姻更有意義的事。

我們的父母還停留在希望妳藉由婚姻改變命運的固化思想中, 好比六○年代的美國社會裡,女性最好的歸宿是「做一位住在郊區精緻洋房裡的家庭主婦」。她們當中很多人年紀輕輕便輟學嫁作人婦,那所謂的「上學」也不過就是給自己增加一點來自名校受過教育的附加價值,以便攀上一門更好的婚事。

只負責貌美如花的代價其實往往付出更大。她們面對丈夫在婚姻裡的不忠,與圍繞在孩子、家務事裡無止盡的嘈嚷與繁瑣, 只能退到完全沒有自己的狀態,慢性自殺。

《慾望城市》沒有告訴妳的事,其實我都在《廣告狂人》中補回來了。這部美劇是艾美獎最佳戲劇獎四連冠的唯一記錄保持者,值得每一位投身大城市的職場女性反覆品味與琢磨。硬道理不需長篇大論,藉由戲劇來反映真實世界,才讓人更懂得如何調整自己。但它不像《慾望城市》是一杯色彩繽紛的冰淇淋聖代,而是勁道醇厚卻又不失圓潤綿柔的威士忌。

《廣告狂人》整整七季,有一位長相好看、魅力四射的男主角。但細細剝開它的內核,卻發現這其實是一部「六○年代美國職場女性成長史」,是為長相、家世皆平凡,但願意投身殘酷職場, 藉由工作改變命運的女孩量身訂做的女性職場劇。作為女性主角之一的 Peggy,就是這樣一名不起眼的女生。

一九六一至一九七一,十年間,美國 GDP 翻了一倍,電視機、影印機、計算機等科技大量湧現。Peggy 作為美國初代職業女性,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將註定是一位孤獨而艱難的拓荒者。她在職場備受牽制,私人情感也懵懵懂懂,加上先天學歷上的缺失讓她在職場中處於絕對弱勢,能從事的工作職業稀少,薪水更是低廉。

年輕、懵懂、無知,還受到職場性別歧視,即便放在現代,也會勸退許多女人。但如同我說的,這個世界還是懂得善待那些把用在談戀愛的力氣,同樣用在工作上的女人,讓她們透過不滿現況的野心,將自己的能力反覆打磨,換來更高的工作成就, 實現自我。

Peggy 就這樣以自己的方式開始了自我成長之路,從屢遭男上司性騷擾的打雜小秘書,一路轉型成廣告文案,再升到Creative Director。她不再同情因受到調戲而心生委屈、躲進洗手間哭泣的女秘書同事們,而是自己一個人為著喜歡的廣告創意工作加班至深夜。

真實的職場女性是複雜而多面的,絕對不是韓劇裡那種總有誰來拯救妳的劇情,或是設定幾位會說女權金句的女主女配就可以呼嚨過去。《廣告狂人》要是這麼浮於表面,就擔不起艾美獎最佳戲劇四連冠的美譽了。

裡面的職業女性角色都非常精彩,無論是鬥志一直高昂的Peggy、看透唯有錢與權可以仰賴而獨立創業的Joan、具有專業才華的女性先鋒 Dr.Faye、切割與愛人利益相關的工作只為保有自控權的 Megan,即使是作為對照組的家庭主婦 Betty,都有符合她的女性意識覺醒。

但《廣告狂人》也如同我們奮鬥的過程一樣,充滿苦澀、苦悶與沉重的步調,很多女生看了會容易棄劇,卻是世界無數職業菁英一再反覆咀嚼的好劇。如果妳只是希望上上班,賺取一份不滿意但尚可接受的薪水,安分度日然後結婚生子,可能永遠也不懂我上述所說的種種心情,不懂親手改變自己命運、不再成為附庸的底氣與尊嚴吧。

作者介紹|凱特王

造型師/時尚觀點自媒體人/撰稿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文化《生為自己,我很開心》(原標題:愛情和名牌不過就是順帶的東西)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