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參拜京都寺院要收費?推出燈光秀撈錢、為逃稅而罷工,一探和尚驚人銅臭味!

2016-11-30 07:00

? 人氣

各位覺得在乎樹下情侶行為的僧侶太俗氣嗎?但早就看慣京都花和尚的我,已經懶得對這一點興師問罪了。再怎麼說,對於採用完全清場制的寺院住持來說,這點市儈是理所當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張萬圓大鈔,嗅出和尚身上的銅臭味

同樣住在京都的宗教學家山折哲雄先生曾告訴我一則,關於在路旁托缽僧侶的趣事。有一天,山折先生掏出一萬圓鈔票放進僧侶用來化緣的缽裡。那名僧侶看到平日托缽時不可能看到的大鈔,瞬間倒抽了一口氣,望向喜捨的山折先生。

看到那慌亂的表情,山折先生內心喃喃:一張萬圓鈔就讓你心神如此動搖,嘿嘿,看來你修行還不到家。山折先生以戲謔的心態,看待蔓延到托缽僧侶的京都佛教界的銅臭。我沒辦法那麼大方,掏出一萬圓的布施去考驗托缽僧的修行到不到家,但也覺得這真是種奢侈的娛樂,很想試一次看看。

其實,和尚一身銅臭的模樣總令我覺得有趣,山折先生的餘興遊戲也讓我覺得好玩。最重要的是,和尚總是帶給我許多滑稽可笑的趣聞。託此之福,我也才能寫下這樣的作品,所以還是應該感謝他們幾句。

死都不繳稅!京都「古都稅」抗爭史

「古都稅」抗爭寺院的拜觀費,相當於宗教上的捐獻,因此不必課稅,這個邏輯我難以苟同,應該也有不少讀者和我有相同的想法。貼出價目表,明目張膽斂來的收入,怎麼可能是宗教捐獻?京都市的財務單位也這麼認為,所以他們曾試圖以地方稅的名目,對拜觀費課稅。

一開始是1956年推出的「文化觀光設施稅(文觀稅)」。因為在不久前,有愈來愈多的寺院開始收取拜觀費,因此相關單位也才會注意到這筆收入。

岔個題,岡崎的京都會館,就是靠這筆文觀稅的收入興建的(1960年完工)。負責設計的,是以現代設計先驅聞名的前川國男。前川先生在設計時,似乎頗費一番心思,好讓鋼筋水泥建築物融入京都的景觀。建築界的人都喜歡以這棟建築物為例,來講述現代設計與景觀之間的糾葛。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是仰賴向寺院課來的稅金所興建的,現今已成為絕響。我向來把京都會館視為一棟紀念文觀稅施行的建築物,也就是保存了拜觀費課稅時代記憶的歷史遺構。相較於這樣的紀念性,我認為前川先生在設計上的構思就不值得一提了。

回到文觀稅的問題,這個稅制從制定當初就是暫時性的限時法條。1964年時,徵稅名目更改為「文化保存特別稅」,讓法律時效又延長了5年,但同時也確定了不承認第六年以後的續存。1964年延長的時候,當時的市長與寺院交換了備忘錄,保證此稅不再延長,往後也不會再設立類似的新稅。

但進入1980年代以後,京都市再次計畫向拜觀費進行課稅,並在1985年新設立了「古都保存協力稅(古都稅)」。然而京都的主要寺院不肯遵從,寺院提出反駁,說向拜觀費課稅,違反保障宗教自由的憲法,而且拜觀費多是來自市外的遊客所支付,違反地方政府應益課稅的原則,展現抗爭到底的意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