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參拜京都寺院要收費?推出燈光秀撈錢、為逃稅而罷工,一探和尚驚人銅臭味!

2016-11-30 07:00

? 人氣

為何在日本參拜寺院要收錢?這筆「拜觀費」本是香客給神明的心意,但隨著京都成為觀光重鎮,寺院已將拜觀費當成撈錢手段,甚至會在賞楓夜間燈光秀開始前,把白天買票入場的遊客趕出去、要他們再買一次;當政府要課稅,他們抗議、罷工,就是死不吐錢……

熟諳京都文史的專家井上章一,整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京都寺院撈錢全記錄,看似優雅的古都,其實充滿濃濃銅臭味呀!

一直以來,拜觀費同樣被視為香客的心意,是一種宗教捐獻,是稅務署無法插手的神聖金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謂的觀光寺院,財政就依靠這些收入。拜觀費在寺院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遠超過照片刊登的相關賺頭─不,志納金。而這筆龐大收入是完全不必課稅的。

來寺院參觀的遊客,沒有人會把拜觀費當成宗教捐獻。況且門口的售票處就大大地寫著「大人○○圓,學生○○圓」,寺院單方面規定應該支付的金額,怎麼能算是布施?大家應該都把它視為類似主題遊樂園的入場券支出。

不僅如此,有些寺院甚至還做出比主題遊樂園更不要臉的坑錢行為。這裡就不提名字了,有一家以夜間燈光秀來招攬觀光客的寺院就令我深感不齒。

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我去了那家位於東山一帶、正值秋紅的觀光寺院,期待欣賞燈光秀所帶來的夜間賞楓美景。我在傍晚時抵達,卻在收費處啞然失聲,因為白天和晚上竟然是分開收費的!

不能買了白天的入場券,就這樣一直待到燈光秀開始。想要觀賞夜間表演的人,必須先離場一次,然後重新購買夜間入場券。即使是已經預先買好夜間入場券的人,也禁止在寺內待到燈光秀開始。

寺院吃相難看的生意手法,令人瞠目結舌

付了白天門票的我,聽到場內廣播宣布:現在開始準備燈光,入山者請先離場,準備好後即可入場,在這之前,請離開寺院。這就是所謂的清場制,就算是迪士尼樂園,也沒這麼貪得無厭,這吃相難看的生意手法令我瞠目結舌。

即使是這樣的收費規定,還是一樣算是拜觀費,也就是非課稅的布施。對於一般納稅人的我來說,實在是難以接受。這麼露骨的斂財手段,稅務單位為何坐視不見?聽著場內廣播,我湧出這樣的憤慨。

後來我遇到那間寺院的僧侶,我就質疑地說:「夜間燈光秀的收費不會太過分了嗎?」但聽到燈光秀後,這名僧侶卻做出令人意外的回答。他迴避我針對收費規定的提問,竟開始批評起遊者的禮節來。

「我們也覺得實在很糟糕。那燈光不是由下往上打嗎?這麼一來,樹木下就會形成大範圍的黑影,經常就有男女在那裡摟摟抱抱的。教人看了就有氣,真想一腳踹下去。」

看來我對夜間收費的質疑沒有充分傳達給對方,他敷衍說那不重要,把話題轉向情侶的不檢行為。樹底下經常有男女愛撫摟抱嗎?這也是件趣聞,所以我暫時收起質疑,興致勃勃地詢問那些情侶都做些什麼。

各位覺得在乎樹下情侶行為的僧侶太俗氣嗎?但早就看慣京都花和尚的我,已經懶得對這一點興師問罪了。再怎麼說,對於採用完全清場制的寺院住持來說,這點市儈是理所當然。

一張萬圓大鈔,嗅出和尚身上的銅臭味

同樣住在京都的宗教學家山折哲雄先生曾告訴我一則,關於在路旁托缽僧侶的趣事。有一天,山折先生掏出一萬圓鈔票放進僧侶用來化緣的缽裡。那名僧侶看到平日托缽時不可能看到的大鈔,瞬間倒抽了一口氣,望向喜捨的山折先生。

看到那慌亂的表情,山折先生內心喃喃:一張萬圓鈔就讓你心神如此動搖,嘿嘿,看來你修行還不到家。山折先生以戲謔的心態,看待蔓延到托缽僧侶的京都佛教界的銅臭。我沒辦法那麼大方,掏出一萬圓的布施去考驗托缽僧的修行到不到家,但也覺得這真是種奢侈的娛樂,很想試一次看看。

其實,和尚一身銅臭的模樣總令我覺得有趣,山折先生的餘興遊戲也讓我覺得好玩。最重要的是,和尚總是帶給我許多滑稽可笑的趣聞。託此之福,我也才能寫下這樣的作品,所以還是應該感謝他們幾句。

死都不繳稅!京都「古都稅」抗爭史

「古都稅」抗爭寺院的拜觀費,相當於宗教上的捐獻,因此不必課稅,這個邏輯我難以苟同,應該也有不少讀者和我有相同的想法。貼出價目表,明目張膽斂來的收入,怎麼可能是宗教捐獻?京都市的財務單位也這麼認為,所以他們曾試圖以地方稅的名目,對拜觀費課稅。

一開始是1956年推出的「文化觀光設施稅(文觀稅)」。因為在不久前,有愈來愈多的寺院開始收取拜觀費,因此相關單位也才會注意到這筆收入。

岔個題,岡崎的京都會館,就是靠這筆文觀稅的收入興建的(1960年完工)。負責設計的,是以現代設計先驅聞名的前川國男。前川先生在設計時,似乎頗費一番心思,好讓鋼筋水泥建築物融入京都的景觀。建築界的人都喜歡以這棟建築物為例,來講述現代設計與景觀之間的糾葛。

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它是仰賴向寺院課來的稅金所興建的,現今已成為絕響。我向來把京都會館視為一棟紀念文觀稅施行的建築物,也就是保存了拜觀費課稅時代記憶的歷史遺構。相較於這樣的紀念性,我認為前川先生在設計上的構思就不值得一提了。

回到文觀稅的問題,這個稅制從制定當初就是暫時性的限時法條。1964年時,徵稅名目更改為「文化保存特別稅」,讓法律時效又延長了5年,但同時也確定了不承認第六年以後的續存。1964年延長的時候,當時的市長與寺院交換了備忘錄,保證此稅不再延長,往後也不會再設立類似的新稅。

但進入1980年代以後,京都市再次計畫向拜觀費進行課稅,並在1985年新設立了「古都保存協力稅(古都稅)」。然而京都的主要寺院不肯遵從,寺院提出反駁,說向拜觀費課稅,違反保障宗教自由的憲法,而且拜觀費多是來自市外的遊客所支付,違反地方政府應益課稅的原則,展現抗爭到底的意志。

市政府違反了20年前再設立類似文觀稅新稅的承諾,這也激起了寺院的反彈。但我認為寺院的真心話,是害怕被稅務單位洞悉財務狀況,抗拒稅務署查帳的手伸進寺院裡來。

為了不繳稅,京都寺院拚了、集體罷工

1980年代,由於觀光客增加,拜觀費的收益成長驚人,在寺院經濟中占了不容小覷的比重。若是被相關單位掌握,有可能連寺院經營的全貌都會被摸透,所以對古都稅強烈的反彈,我認為有部分是根植於這樣的恐懼。

在導入文觀稅的20世紀中期,拜觀費的收入還沒有那麼多。寺院同意繳稅,也是因為收入有限,即使拜觀費的收入被相關單位掌握,寺院的經濟運作也不致於被全盤洞悉。

就是因為料準了這一點,寺方才會同意課稅,但80年代的寺院,卻無論如何都要逼退類似的古都稅。因為在JR─當時還是國鐵的宣傳炒作下,京都參觀寺院的觀光客大幅成長,拜觀費的收入成長幅度驚人。

在施行古都稅的時候,京都的主要觀光寺院祭出停止開放的招數,他們關上寺院大門,不讓觀光客進入。如此一來,寺院當然也賺不到拜觀費了,但受影響的不只有寺院而已。

以載運觀光客到寺院為收入大宗的交通機關也蒙受損害,旅館業、伴手禮店等依靠觀光維生的業者,全都生意慘淡。寺院關門,也是逼迫其它相關業者對京都市政府哭訴的手段:

「拜託,不要為難寺院好嗎?要是寺院關門,咱們生意都甭做了。就別搞什麼古都稅了吧!」

京都市政府不敵這樣的反對聲浪,最後放棄向拜觀費課稅。寺院祭出的招數,是比誰氣長的抗爭,他們採取了罷工手段來挑戰京都市政府。事實上,國外媒體就以「寺院罷工」來報導這場糾紛。

政府放棄課稅,還與寺院看齊一起撈錢

與京都市政府談判的過程中,寺院總共實施了三次停止開放。其中又以1986年夏季開始的第3次停止開放,更是長達10個月之久。結果京都市拗不過這種拿觀光業當人質的策略,舉白旗投降。1988年,京都市廢除古都稅,不是向佛門,而是向佛寺的社會勢力俯首稱臣了。

這場以古都稅為中心的紛爭,讓市民見識到寺院的強大,並重新烙上「寺院好厲害啊!」的印象,他們認真起來真是不同凡響。對寺院來說更是有恃無恐,只要手中有停止開放這項武器,沒有哪個行政單位敢動拜觀費。

觀賞夜間燈光秀的拜觀費,也可以宣稱是出自信仰的布施。即使是躲在樹蔭下卿卿我我的男女支付的拜觀費,也可以說成是淨財。

現在的寺院,就是如此地厚顏無恥。行政單位也不再和寺院抗爭,反而反過來開始效法寺院智慧的生財之道,北山的音樂廳會索求照片刊登費,應該就是其中一例。

順帶一提,一些寺院會開始搞起燈光秀,是從平安建都1200年祭(1994年)開始的,這也是觀光寺院首次協助政府炒熱祭典活動。據說是主辦單位徵詢寺院,而寺院同意協助,再加上政府的支援,這場活動才能順利成功。

政府已經拋開向寺院的世俗營生課稅的大志了嗎?看來公家機關也轉為與寺院攜手合作,朝增加京都觀光收入的方向齊力划行了。

作者介紹│井上章一

日本關西建築、文史學家。1955年生於京都府,京都大學工學院建築系畢業,同校系研究所碩士課程修畢。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除了建築史、設計論以外,亦廣於美人論、關西文化論等日本文化相關領域發表評論,博得名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三采文化《討厭京都:古都背後,不可一世的優雅與驕傲》(文章經編輯潤飾、加上小標,原文標題:京都佛教界的銅臭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