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所有也能很幸福?從科學角度證明幸福存在的3個事實!

2016-08-26 07:30

? 人氣

雖然在炎熱夏日之下,你很少會覺得生活是很舒適與暢快的,但我們依然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稍加「幸福」一點。幸福這件事情不只是有錢人才能追求的事情,任何正在尋找稍加快熱,尋找生活意義的人都可以嘗試著去定位自己幸福的軌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的知名心理學家Todd B. Kashdan提到,有人在社群媒體上問他,「心流對於貧窮人來說是可能的嗎?」(心流是正向心理學中常提的概念,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他則是回答到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這個狀態,只要當我們經驗到生活中的意義感,這樣的狀態就油然而生。

但這個問題反射著,我們時常把生活的意義或是生活的滿足感,跟物質劃上等號,我們以為物質生活就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但事實上,物質生活確實會讓我們追逐意義多了更多嘗試與犯錯的機會,但卻無法幫我們直接到達那個我們或許想要的知足狀態。

心理學家Todd B. Kashdan提到有關於生活的福祉,從科學研究的角度我們至少可以確立幾件事情,以下是關於生活福祉的科學事實。

1.生活福祉或幸福不是一個單一的物件、概念。

事實上生活中的幸福有很多面向,而且這些面向也會相互影響彼此。當我們對於生活的意義感受到威脅時,我們會變得對許多生活上的壓力特別敏感,也會覺得自己越來越難承受壓力。但反過來,當我們能經驗到正向經驗,我們也會因此減少壓力的影響,我們如果在情緒上獲得正面的感受,生活上的壓力對自己而言也會特別容易應付。

這代表著我們的幸福不只是單一面向的,他可能跟我們的正向情緒有關,也同時與我們的負面情緒有關、以及我們對生活的目的感受諸如此類的。這樣說的意思是,你不可能只針對一件事情努力,你就會輕鬆得到一種生活富足的感覺。或許你內心會疑惑我已經很努力賺了很多錢,怎麼總覺得生活中少了什麼,那是因為生活的幸福感,不只是你靠了前獲得了一些機會你就會得到滿足,而可能也需要同時兼顧許多生活中的情緒或動機面向,例如除了玩樂,生活中能夠追尋某種事情的目的敢也很重要。你也可能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很有成就,但卻一直沒有滿足的感覺,那或許是因為工作上的福祉,與家庭關係的福祉所需要的是不同的事情。

如果你想要了解幸福這件事情,你就必須了解他是有很多面孔的,很多脈絡的,在不同的場域、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影響因素之下,幸福的感受是百變的。

2.我們的生活福祉或幸福受到每個人的文化背景影響。

除了生活中的場域、脈絡的不同我們需要不同追逐幸福的方式,而我們達到幸福的方式也不只是要做一件事情而已。在不同的國家與文化之間幸福所代表的事情也有所不同。我們或許會參考很多不同國家的書籍,看他們怎麼討論生活品質,如何思考幸福這件事情,但有時候這些內容不一定跟我們的文化能夠融合。

西方社會的成果標準,或是許華人社會的成功標準不同,而我們在意自己的家庭觀感,或許也遠遠超越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有不同參照生活事務的框框。許多研究都顯示,至少美國的文化,與東方的文化有許多的落差,特別在幸福這件事情。東方文化很重視關係的品質,但西方文化對於自主的渴求,有時候也是我們難以理解的。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的相互影響,華人的社會也越來越多年輕世代更重視自主的體現。但即便是越來越重視,牽涉生活中的滿足與渴望的深層內容,還是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有關,而我們也因此在對自我的認識與生活品質的要求上,不能排除人際關係的現況。

3.經驗到生活的幸福,是對我們有益處的。

雖然我們都知道體驗幸福會帶來很多好處,但對科學家來說,知道幸福會帶來好處還不夠,更需要知道如何經驗幸福,會帶來好處,以及帶來好處又是什麼好處。這樣我們才能夠預測要如何才能獲得有價值的生活。

因為對於每個人來說,需要的好處也可能會有所不同,而從什麼方向獲得幸福,又獲得什麼樣的幸福,也因此見仁見智。提升高度來看,追逐幸福不只會讓我們個人受惠,也能夠有效地為社會減少醫療支出,減少歧視與偏見、減少平窮與人禍。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幸福是一個很奇怪又難搞的概念,但我們內心不能忽略追求這件事情的力量!

生活福祉或幸福不只是抽象的學術概念,更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價值的事物。人們因為獲得生活福祉,而更開心、更有生產力、更有創造力、變成更好的公民。我們很值得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但我們必須留意幸福不只是一單一的故事,他有不同場域與脈落適合的描述與追求方法,我們無法以偏概全去追求幸福,而也無法很直接地告訴別人什麼才是幸福,只有在生活中尋找體驗,確立這件事情,我們才能夠瞭解屬於自己真正的幸福是什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就算是一無所有,我們依然有追逐幸福的可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