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壓力較大?心理師剖析,居住地真的會影響個性

2019-05-23 08:50

? 人氣

你有想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嗎?我住的地方,跟我的個性有什麼關係嗎?或是換個角度,『我住的地方,會影響我的一舉一動、個性態度嗎?』。

記得很多年以前,自己唸過一篇有趣的碩士論文 ,談著憂鬱的人如果出路安排自己的生活場域路徑,他試著探問一些根本的問題,『一個人他特殊的情感場域在哪,讓他能安心平靜的場域又在哪,那些讓他自覺可以學習的場域又在哪,而工作的場域又在哪? 人或許可以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會接觸的場所地域分類,有些地方有他的專屬性,而我們平常也會依據著自己的心情安排著如何進出這些場域』。而對憂鬱的人來說,或許有其特別的會行走或安排的,可能是把家裡是讓自己情緒高張的地方,所以他會安排自己去河堤邊走走,讓自己稍加平靜自己,而這也顯示他住的地方有河堤,或許讓他處理自己的心情稍微容易一點;反過來,有可能你住在充斥工廠鐵皮的區域,巷弄狹小,這一切都讓你心煩,而當你想要讓自己稍加平靜時,你必須搭著車子去陽明山,待一個下午,讓自己平靜,但可想而知,你要去陽明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以讓自己平靜也變得比別人困難很多,只因為你住得地方太難找到一個可以平靜的角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的都市就是如此,有各式各樣的樣貌,你或許從以前都不會注意,你生活周遭的樣貌,如何影響著你生活中的選擇,而我們都試著調適自己,在世界上生存著,那些調適的過程也需要素材來安頓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學習、需要平復心情、需要思考、需要追逐超越的可能。而這些調適自己的過程,日積月累也回影響著自己的行事風格,與做人處事的方法。

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自已有一個好朋友住在新北市的泰山,但他大學在台北市念,高中也在台北市念,所以大多數的朋友都是住在台北市的市區內,他說到他每一次要跟朋友相約,他都要提早四小時準備,梳妝打扮一下,需要一個多小時,然後外出等車,大概二十分鐘,坐車一個多小時才會到台北市區,然後再慢慢走到相約的地方,也因為如此,我觀察到他都挺準時的,因為要跟朋友相約就需要一直留意時間,導致他是一個守時且在乎時間的人,相較於他的朋友,可能總是約在自己住家附近,但卻總是遲到的那個人。想一想,光是一個空間上的距離,就可以影響一個人做人處事的原則。

生活所在地的樣貌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家朋友有一個小書局,那你就多了比別人多接觸書的機會,也或許你養成了經過書店總會進去晃晃的想法,而看著環境變遷,那些特色小店終將關閉,你也比別人展露出更多更特殊的情感,或許也是別人很難理解的。

地域心理學

在2016年的時候,心理科學當前趨勢(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研究者Rentfrow與Jokela提出了一個看似很古老,卻值得被當前心理學注意的領域,稱為地理心理學(geographical psychology)。心理學基本上,很多時候在研究,我們的所作所為背後的原因可能是甚麼,而這們領域,顧名思義是想要討論,我們所處的空間狀態,地域、社區或是城市樣貌,是否或應該說如何影響著我們的心理現象,包含情緒、決策、思維與行為,或是這一切常見於個人的某種傾向,而我們稱之為人格(或說個性)。

他們是這樣開頭的,先做了一些基本的背景研究,很簡單的發現,在某些地理位置的人,特別容易出現某些特性,而這些結果挺有趣的也讓人吃驚。

第一件事情是,美國為什麼有些州長時間地比別的地方有更高的自殺率;而第二件事情則是,在小城市的人竟然比大城市的人願意幫助別人;而另外則是他們發現某些地方特別容易有暴力犯罪,勝過於其他地方。這些現象也很容易在台灣發現,例如高雄或是新北市的自殺率就一直比別的地方高。

他們也發現了,一些更跟個性有關的現象,在美國東岸的人比別的地方的人神經質的特徵更為強烈,但當他們從東岸移到西岸時,神經質的特質就下降了(神經質在心理學是類似比較容易有負面情緒的個性)。而在對族群的開放度上,都市的人就比鄉村的人更願意放開心胸。而另外再靠近有綠色植物的區塊的人,也比其他人有較低的壓力,有更高的幸福感,而那些氣候上比較嚴峻的國家,以及物資比較稀少的國家,也比較容易擁抱集體為重的價值觀。

這些內容看似還滿平常,也還滿直覺的,甚至你也會覺得理所單然。但回到你個人的層次呢?你覺得你住的地方是是否孕育著你的個性呢?或是你觀察著自己的好朋友,他們跟你個性上的差異,是否又有可能是因為彼此住的地方不同呢?天龍國的人是不是因為他們住的地方真的資源豐富,人文薈萃,所以他們也顯得自己比較高尚呢?而在個性上也總愛表現出自己比較高尚呢?

關於生活場域對自己的影響

所以真正的重點其實在於我們想要回答,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住的地方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心境?而反之,如果我們想要改變這些個性與心境,我們也總是想著『那換個地方住好了!』。這裡面可能有一些心理學的因素或機制在影響著。首先可能是在地的風俗民情影響,像自己早先住在台北的文山區,現在住在大同區,就感受兩地風俗民情的差異,文山區的人通常是自立自足的人,上班族居多,沒有什麼特別的宗教活動,特別有家的感覺,因為一切都與家庭有關,沒有什麼社區感,生活在那裡的人也是中規中矩的,住在那裡的時候,內心確實也是比較安分的,但到了大同區後,這裡充斥著公司行號,商業活動,宗教活動,是個複雜且熱鬧的地方,房屋老舊,人也比較橫衝直撞,在大同區的生活比較浮躁一點,也比較難找到一個明顯區隔家庭與繁鬧社會的區間。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生態上的,例如氣候,或是自然環境,或是都會樣態。早幾年因為工作關係,曾經認識一個來自美國的人類學者,他研究著都市的聲音景色,特別是噪音的改變,以及他如何影響著人的狀態。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經提到:『除了我個人對於這些聲音的好奇之外,我也觀察到台北都市中的噪音對某些民眾也有負面的影響,這些噪音更形成了某種特別的『聲景』。從工業時代到後工業時代,台北市歷經非常快速的都市發展,很多都市中的環境聲音逐漸變成為噪音。無論是工廠作業聲音或施工裝潢聲,都可以很頻繁在城市中聽到。』光是聲音也會影響著我們如何安排著生活,看待著生活,甚至如何覺得生活是否帶有壓力。

最後是關於人的影響,你周遭住的人是哪些人,也會影響著你如何表現。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在搬到文山區的木柵前,是住在天母的忠誠路,對那裡有許多特別的記憶,但記憶最深的就是人與人互動上的差異,那時候的天母是繁榮且富裕的,人與人之間也因此好像比較有信任感,看到彼此後即便不認識的人,也會互相打聲招呼點頭問好,好像是受到當地外國人的影響一樣,那裡的台北人也顯得比較熱情,但到了木柵這種感覺則是消失了,人與人看見也不太搭理人,而對自己來說也慢慢習慣了面對陌生人你也不需要表現熱情,打聲招呼,對人的方式也就此改變。

我們所處的地域確實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想法、動機與行動。你很難忽略這件事情,他可以大到是一個區域中人的特色,但也可以是關乎於你個人的特色,回想看看你是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場域的,而這些你所建築出來自己每天所經歷的空間有是如何影響著你的個性。你在哪裡放鬆,你每天從哪條巷弄回到家裡,在回家的過程,是否總有讓你想要駐足腳步的小角落,還是你總想快不趕快躲進屋子裡,而這樣的差異是不是影響著你是否心胸開闊,還是容易警張懷疑自己呢?

你所住的地方確實會影響著你的個性,用一種你不知道的方式影響著,畢竟你所住的地方扣除工作場域你有至少50%的時間在那裡流動,人是吸收刺激的容器,而這些空間中變動的物件,也持續刺激著你,形塑著你。你生活中所碰到的人,住的地方有什麼店,能吃到什麼,能看見什麼,而那些店面設施有如何影響著你的感受,你生活的地方有什麼樣的聲音,是吵雜的,是極為安靜的,也影響著你如何調適著自己,容不容易調適自己,睡得好不好,活得好不好,以至於用什麼樣的性格面對他人。現在的我,總會思索著在這空間中自己所處的角色,所受到的影響,這也讓我覺得生活變得立體且得以捕捉許多特色,而這也是挺值得好好思考,好好在內心紀錄的重要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我住哪裡,代表著我的個性嗎?地域中的心理學)

責任編輯/李頤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