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迪士尼電影都是台灣製!曾被譽為「東方迪士尼」的台灣動畫到哪去了?

2016-04-22 15:55

? 人氣

你知道《小美人魚》其實是半個台灣人嗎?許多迪士尼經典動畫都是台灣製,包括《阿拉丁》、《泰山》、《獅子王》等,《花木蘭》不僅是Made in Taiwan,角色原型更由台灣人操刀設計。台灣動畫的好品質全世界都知道,台灣人自己卻大多渾然不覺。臺灣曾是全球動畫的製作中心,在最輝煌的年代,世界近 1/3 的動畫都由台灣製作。那時候,動畫師的薪水甚至是銀行經理的 2 到 10 倍,台灣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動畫製作公司,宏廣卡通董事長王中元說:「我們發薪水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拿個大袋子來裝,那薪水很厚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花木蘭.jpg
《花木蘭》的角色設計師張振益也是台灣人。(圖/Mulan@facebook

早期台灣動畫環境十分脆弱,動畫人抱著成為「東方迪士尼」的夢想,在篳路藍縷中摸索學習,靠著熱情打拼終於拿到迪士尼的訂單,站上動畫界的高點、搆到夢想的邊。如今 40 年過去了,台灣優勢不再,這群累積數千部動畫經驗的初代老將,仍有燃燒不盡的熱情,卻也要到了退休的年紀。

台灣人才輩出,早期蔡志忠將《老夫子》製成動畫紅了半個世紀,這部經典是老、中、青三代的共同記憶;後來參與製作《老夫子》動畫的敖幼祥更畫出《烏龍院》走紅兩岸;90 年代,林政德的《YOUNG GUNS》反攻日韓,還被翻成多種語言在許多國家出版,是當時少數能與《灌籃高手》抗衡的漫畫;由王小棣所執導《魔法阿嬤》叫好又叫座,成為首部進軍國際影展的臺灣動畫長片。

老夫子.jpg
《老夫子》是許多人兒時的共同回憶。(圖/老夫子 Old Master Q@facebook

台灣的人才在世界發光,但這麼多年來卻一直是外來動畫的殖民地,台灣的孩子幾乎都看日本和美國的卡通長大。什麼時候,台灣才能擺脫代工的命運,成為名符其實的動畫王國?

初代動畫人:篳路藍縷中堆砌動畫帝國

70 年代的動畫產業,可以說跟當年以加工為經濟命脈的其他產業一樣,在辛苦耕耘中,努力找出自己的方向。─公視紀錄片《逐格造夢》

70 年代卡通加工技術引進台灣,許多美日卡通都在台灣代工製作,但訂單多由小型工作室承接,軟硬體設備都相當有限。那時台灣的國民所得大概一千多塊錢,1978 年,從美國留學歸國的王中元看見台灣的優勢,成立了宏廣公司,匯集時下所有人才與資源,靠著代工電視卡通打下江山,成為台灣卡通代工業的領頭羊。當年世界最大的電視卡通製作公司,漢納芭芭拉公司(Hanna Barbera,HB,後來被華納併購)在宏廣創業初期,除了提供加工訂單,也經常派遣技術人員來台傳授技藝,大家熟悉的《頑皮豹》、《摩登原始人》、《藍色小精靈》、《德克斯特的實驗室》、《飛天小女警》等知名卡通,都是出於他們之手。

LayoutPink.jpg
活靈活現的頑皮豹,也曾經由台灣人製作。(圖/陳世昌)
HB2.jpg
漢納芭芭拉公司曾是世界最大的電視卡通製作公司。(圖/Hanna-Barbera@facebook

然而在初期,台灣的動畫環境仍十分脆弱,員工大多學歷不高,再加上好萊塢導演瞧不起台灣動畫,因此即便是公司裡地位最高的「原畫師」,也常被年輕的老外導演罵,畫稿被撕、丟進垃圾桶。台灣仍是國際眼中的動畫「蠻夷之地」,幾乎沒有人願意被派來台灣。

02.jpg
1980年代的台灣,有許多動畫師靠著一隻筆就能賦予角色靈魂。(圖/陳世昌)

當時,曾經製作《木偶奇遇記》、《幻想曲》的迪士尼老原畫師唐‧派特森(Don Peterson)自願來台指導動畫製作。唐相當喜歡台灣,在台灣待了 7 年之久,雖然年老的他畫畫的雙手已嚴重顫抖,根本無法畫出完整的造型,卻毫不保留地傳授寶貴的美式動畫精隨,讓宏廣的原畫師功力大增。唐在原畫師普遍不受到社會重視的氛圍下,也教導台灣人要對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宏廣第一批原畫師幾乎都是唐當年調教出來的,他的工作態度也成為台灣原畫師銘記在心的典範。

和Don合影.jpg
迪士尼的老動畫師Don Peterson(圖右),曾來台傳授寶貴的美式動畫精髓。(圖/陳世昌)

與迪士尼簽約,進入動畫的美好年代

源源不絕的美國卡通訂單,讓台灣的卡通加工業在 80 年代中期達到高峰。此時台灣的製作技術已經達到連迪士尼認可的高度,1986 年宏廣與迪士尼正式簽約,製作迪士尼的電影、電視動畫,並引進外籍導演制度,像是動畫電影《泰山》導演 Kevin Lima、《玩具總動員》編劇 Joe Ranft 都曾來臺指導。

小美人魚LO.jpg
製作《小美人魚》電影時的珍貴手稿。(圖/陳世昌)

宏廣公司幾乎一手包辦了世界動畫霸主的作品,許多至今仍膾炙人口的經典動畫,都是台灣人一筆一畫勾勒出來的,像是《小美人魚》、《阿拉丁》、《泰山》、《獅子王》、《花木蘭》、《變身國王》等,被譽為是「東方的迪士尼」。

阿拉丁.jpg
阿拉丁的魔毯,從台灣飛向全世界。(圖/Aladdin@facebook

能夠接觸到迪士尼,是台灣動畫人實現夢想的關鍵點。早期多只能代工低成本、低技術的「C 級動畫片」不僅收入較少,也無法彰顯宏廣優良的作畫品質。迪士尼動畫在業界被列為「A 級動畫片」,是品質要求最嚴苛、成本預算最高的動畫,因此宏廣特別成立「迪士尼動畫組」,聚集最頂尖的動畫師與最高級的設備來製作動畫,而進入這個夢幻部門,也成為許多動畫師追逐的目標。

中庭.jpg
宏廣大樓內總是燈火通明,每天都記載著台灣動畫的歷史。(圖/陳世昌)

好萊塢:再艱困的任務,交給宏廣就對了!

宏廣在全盛時期一年可產出 170 到 190 部動畫,光是原畫師就超過 100 人,全世界近 1/3 的動畫都由台灣宏廣製作,報紙也以「卡通世界,一片美景。外銷自娛,前程似錦」的標題報導當時的產業盛況。

newspaper.jpg
聯合報曾報導當時的動畫產業盛況。(圖/臺大圖書館)

美國是卡通輸出大國,宏廣動畫當然也隨著美國卡通放送到全世界。當時美國有個「星期六早晨節目(Saturday Morning Show)」播出的卡通幾乎都是宏廣作品,美國《洛杉磯時報》就曾指出:假如台灣罷工的話,他們禮拜六所有的節目就會停掉!可見宏廣對美國動畫節目影響之大。

好萊塢當時流行一句話:「交給宏廣就對了!」任何做不起來的片子只要丟到台北讓宏廣來,幾乎都能得到滿意結果。因此,宏廣在好萊塢有個名稱,叫做 Magic Cuckoos Nest,魔術的宏廣。再怎麼急的東西,只要交給宏廣,絕對能如期趕完。

04.jpg
為了審查,公司牆上滿滿貼的都是畫好的背景彩稿。(圖/蔡玉蘭)

曾在宏廣擔任原畫師的陳世昌回憶,當時的宏廣公司 24 小時燈火通明,大家靠一支鉛筆就可以養家活口,「就像是在印鈔票,大家賺得很快樂!」王中元在公視紀錄片《逐格造夢》中說道,當時一個銀行經理薪水大概只拿 2 萬多塊,幫宏廣畫畫的人可以拿到 4 萬到 10 萬台幣,「我們發薪水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拿個大袋子來裝,那薪水很厚啊!」

宏廣不僅是當時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動畫代工製作中心,也孕育出許多日後在世界舞台發光的動畫人才,如設計出迪士尼動畫電影《花木蘭》的張振益,一手畫出《YOUNG GUNS》的漫畫家林政德、導演《辛普森家庭》並獲得 1999 艾美獎的黨宜心、參與《海綿寶寶》製作的駱麗珠等人。

05.jpg
《變身國王》的製作會議,迪士尼的導演們來台與台灣動畫師溝通。(圖/賀天穎)

帝國崩壞

90 年代初,台幣一下子從 40 塊飆升到 25 塊,勞工成本增加直接威脅了以代工為主軸的台灣動畫業。為了尋找更低廉的勞工,台灣動畫公司群起外移,西進大陸成為檔不住的潮流。這些到中國開疆闢土的動畫公司,幾乎都成為中國 90 年代動畫人才的培育搖籃。

靠代工賺錢的思維,讓「東方迪士尼」的夢想終究成了空想。宏廣也曾試圖擺脫加工困境,積極研發原創動畫長片,如 1998 年與公視合作製作的「少年葛瑪蘭」等,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未能達到預期票房。

馬蘭.png
《少年葛瑪蘭》動畫加入了原住民元素,市場反應卻未如預期。(圖/公視紀錄片《逐格追夢》截圖)

大部分動畫製作流程涵蓋四大製程:「企劃、前製作業、一製、二製」才能夠與觀眾見面。可惜的是,當時的台灣動畫代工多只參與製作層面,雖然有強大的作畫品質,在大環境底下卻難以孕育具有能力主導一部長片的導演。此外,講求快速回收利益的投資氛圍,也是發展自製動畫的絆腳石,曾任宏廣原畫師、現致力推廣動畫教育的陳世昌表示:「任何投資者都希望今年投資,最好明年暑假就可以上檔回收......但動畫是一定要『慢工出細活』的,否則肯定不會出現好作品。」不僅是動畫,台灣的漫畫、音樂、電影等產業也面臨同樣問題。

流程.png
動畫製作基本流程。(內容/動畫聖堂、製圖/賀照文)

2005年,宏廣以耗時3年製作的《紅孩兒:決戰火焰山》奪得亞太影展最佳動畫獎,但王中元卻說,這部作品他滿意的部分只有前 1/3 ,問題仍卡在資金上。現今,宏廣跟眾多曾以廉價勞力佔有市場的中小企業一樣,面臨嚴峻考驗,台灣動畫尚未完全消失,但是否能重返世界的中心點呢?

本文部分圖片經陳世昌老師授權轉載自動畫聖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

涂亞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