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指揮常很激動?他們比手畫腳到底在幹嘛?愛樂者都該懂的小知識,原來好多人都誤會啦!

2019-03-24 08:10

? 人氣

從指揮的角度,其實也很容易分辨出樂團是否認真對待你,他們或許會討厭你,但會完全尊重你。我想指揮是一個相當幸運的行業,大家付我們酬勞,是想讓我們在舞台上忠實呈現自我,全然做自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Q.7 如果不能只是模仿,指揮要怎麼學習呢?

在學習指揮的初期,模仿當然是必要的,如果你覺得能被自己的老師或是什麼樣的指揮詮釋說服,那當然可以先藉由模仿他們起頭,但最終一定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方式。這跟孩子的成長很像,所有小孩小時候都一定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學起,但慢慢地就會產生出自己的思考方式,發展出自我的人格。學習指揮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覺得現在有個比較可惜的現象,是很多表現很棒的器樂演奏家,開始從事指揮工作,這件事沒有不好,但他們往往沒有投入心力去經歷最起初的「指揮學習」,就想直接開始指揮,其實會造成無法與樂團溝通的問題。就像我說的,學習「指揮動作」真的不難,它不像學提琴或是小號,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指揮動作的運用,大概幾個月就可以上手了。可是這些擁有非常高超音樂性的器樂演奏家,卻往往忽視這項技巧,導致他們站在指揮台上無法給出明確的指示,進而難以帶領樂團,此點真的相當可惜。

孤獨,是瓦格認為,最能貼切描述指揮生活的一詞。(圖/MUZIK Air古典樂)
孤獨,是瓦格認為,最能貼切描述指揮生活的一詞。(圖/MUZIK Air古典樂)

Q.8 最能影響指揮功力的要素是什麼?

以我的觀點,是「時間」。時間可以讓一個人成長,變成熟,同時也能增加人生經驗。剛剛說我們要「為音樂服務」,找出作曲家想說的話,其實就是在分享作曲家的人生經驗,如果你沒有嚐過失戀的痛苦、沒有失去至親的難過,或是沒有感受過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你要怎麼去詮釋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這些作曲家用音樂傳達出的人生經驗呢?

在幾十年以前,其實職業指揮家多半都是年紀很大的人,他們在飽嘗了人生風霜後,才能擷取這些經驗,與音樂產生共鳴,並且透過樂團表達出來。現代則不同,常常看到許多年輕指揮已經在指揮台上了,可能只有18、20歲之類,其實真的很難知道他們真的能有這些人生經驗嗎?他們的人生才正要開始而已,到底要怎麼連結到這些作曲家的音樂中呢?

當然,也是有人會質疑,指揮家的人生經驗,真的就等同於作曲家的經驗嗎?我只能說,我們得要從樂譜中努力尋找,找出我們認為是作曲家經驗的地方。譬如我現在正在準備海頓的交響曲,我知道他在這首曲子裡呈現出痛苦,可是這痛苦是從第一小節就開始嗎?還是應該是從第八小節才開始?這就是要靠指揮家從樂譜當中擷取,與自我生命經驗連結,產生讓人信服的詮釋。

Q.9 作曲家、曲目與指揮詮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