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韓國瑜的「三張圖」粗糙多誤不妨免了

2019-02-09 06:40

? 人氣

高雄首批農漁產直送福建平潭,市長韓國瑜親自主持典禮。(高雄市政府提供)

高雄首批農漁產直送福建平潭,市長韓國瑜親自主持典禮。(高雄市政府提供)

韓國瑜日前會見哈佛大學五位教授時用「三張圖」來說明「兩岸關係」,受到臺灣媒體熱議。細加思考,覺得這三張圖連同其外溢的媒體效應,都很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表述粗糙不精確

首先,媒體報道都說這三張圖相關「兩岸關係」,這就有誤。細讀/看新聞即可知,這三張圖說明的是半個多世紀來臺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與統獨勢力的消長變遷,而非「兩岸關係」本身;

其次,據報,第二張圖的背景是「七○年代」的開放老兵探親、解除報禁等。但這些都是西元八○年代的事情,若說這發生在「七○年代」,這個「七○年代」就非得是「民國七○年代」不可,這是連在臺灣島內都必須加上「民國」兩字才能清晰表達的,否則就會鬧誤會,也因此,有些臺灣媒體就直接「翻譯糾正」,說第二張圖是「八○年代」的……云云。這個「八○年代」即說明:不加「民國」兩字,單純的「八○年代」,就是「西元八○年代」,也因此,單純的「七○年代」=「西元七○年代」。哈佛教授很可能對「民國紀元」概念不強,對他們說「七○年代」,他們大概會理解成「西元七○年代」。可見,如果「七○年代」真的是韓國瑜現場對哈佛教授的原話,這或許是思誤(搞錯年代),或許是口誤(漏掉「民國」兩字),反正是不精確,而多家臺灣媒體跟著報「七○年代」,也並不恰當。

據報,哈佛五位教授對這三張圖「嘖嘖稱奇」。也許是「哈佛教授」的「身份頭銜」在「崇拜權威」之風頗盛的臺灣起了作用,一時之間,媒體似乎也跟著哈佛教授「稱奇」起來,紛紛接受了韓國瑜這三張圖的說法。然而,韓的三張圖,除第二張外,第一和第三張都有問題,尤其是第三張。

第一張圖:是「南瓜形」而非「橄欖形」

韓國瑜第一張圖顯示的是臺灣六十年前的統獨形勢,為「橄欖形」,表示統獨都聲音微弱,彷如橄欖的兩個尖。這個說法就值得商榷。

「六十年前」,就是西元五○年代末期。那時,「獨」尚未形成思潮,又處在言論自由受鉗的威權全盛期,不但不能發聲,更一露頭就會被鎮壓,臺灣的社會氛圍全然是「統」。這不僅是當局整日宣傳的「反攻大陸」的「尚武之統」,也是民間自覺的「中華民國/長江黃河」之國家認同「思鄉之統」。因此,在那時,臺灣的統獨聲音與勢力之比應該說是「南瓜形」:「獨」不能說沒有,但微不足道,彷如一個大南瓜頂端小小的「瓜蒂」,龐大的「瓜身」,從官方到民間,通通都是「統」。

韓第二張的「狗骨」圖相對問題不大,略。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拜會高雄市長韓國瑜,副市長葉匡時做作陪。(高雄市政府提供)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拜會高雄市長韓國瑜,談兩岸關係。副市長葉匡時做作陪。(高雄市政府提供)

第三張圖問題重重

在第三張圖裡,韓國瑜說臺灣目前形勢是「鏈球形」,兩頭兩個鏈球,中間只有一根細鏈相連,表示形勢危急,戰爭可能一觸即發。這張圖從圖面本身到圖外的心態思維,問題一堆。

首先,用「沉重的鐵鏈球」來比喻臺灣內部統獨衝突的激烈程度,這未嘗不可,但目前實際情況是這兩個「球」大小尺寸並不一樣,「獨鏈球」明顯比「統鏈球」大得多,而且這還是在中共「臺獨就是戰爭」的壓力之下。如果拿掉中共的戰爭壓力,讓臺灣人無後慮地自由選擇是統是獨,「統球」不知道會變大還是變小,但「獨球」一定大幅膨脹 —— 一大群中間的「維持現狀派」會湧入「獨球」,臺灣社會的統獨之比大概會變成類似「葫蘆形」,小的一端是「統」,肥的一端是「獨」,而非韓圖上的兩個鏈球一般大。

其實,如果真要一反「粗糙」追求「精確精準」,就必須指出,「統獨」一詞本身,就已是部分現實,部分沿用過去的、現在已不復存在的過時概念。因為臺灣有關國家認同的政治衝突,現在已不是「統VS獨」,而是「反獨VS擁獨」,傳統的「統」早已式微,曾經的統派骨幹國民黨早已「不統不獨」,「國統綱領」已被他們冷藏多年,連向來立場鮮明不含糊的「正藍」韓國瑜,也只提「反臺獨」,不提「中國統一」。就現實而言,臺灣是否早該用「反獨擁獨」一詞來替代「統獨」了?

其次,韓圖兩個「鏈球」的中間部分,目前臺灣也不是細細的鏈條,而是粗壯結實的「骨樑」,即主張「維持現狀」的廣大中間人民,「細鏈條」與實際現狀相差甚大。說廣大中間人民是「粗壯結實的骨樑」,是因為正是他們「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存在,穩定了臺灣社會與兩岸局勢。臺灣統、獨、維持現狀的勢力之比,目前仍然接近第二張的「狗骨」圖,只是兩端骨突的體積是「獨大統小」。

再者,在第一張圖的六十年前和第二張圖的民國七○年代,中共威脅於臺灣是個遙遠的存在。如果在第三張圖的當前,中共威脅依然遙不可及似有卻無,已經民主化的臺灣社會要解決統獨糾紛,會用全民公投來決定是與大陸統一,還是臺灣獨立,或其他和平方法,但唯獨不會打一仗。誰都知道,「統獨戰爭」的陰影來自對岸中共,而非臺灣內部自生。帶來戰爭風險的中共,這是不曾在第一與第二張圖裡出現的、不屬臺灣的外部勢力。

但韓國瑜在這張圖裡並未點出中共,這就令人奇怪,因為這在表述上就變成這可能的「統獨戰爭」是發生在臺灣內部的統派與獨派之間,雖然誰都知道這戰爭只和中共有關。韓為何不提中共?是一時思慮不周,就像上文的「七○年代」,還是故意為之?如果是故意為之,具體原因是什麼?

韓國瑜對兩岸關係另有一個說法,在他重述之以回應習近平今年初的對臺講話後變得很有名,即「兩個不要懷疑」:「你可以懷疑太陽明天不從東方升起,但不要懷疑中共收復臺灣的決心;不要懷疑臺灣人民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我認為這是目前為止藍營檯面上對兩岸局勢最精闢到位的闡述。韓國瑜為何不把這一說法融入第三張圖?是他沒認識到「兩個不要懷疑」說的價值?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拜會高雄市長韓國瑜。(高雄市政府提供)
作者認為高雄市長韓國瑜回應習近平《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講話時所提「兩岸不要懷疑」,是目前藍營政治人物中講得最好的。圖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拜會韓國瑜。(高雄市政府提供)

兩岸關係高難度,韓國瑜應發揮其他說法

兩岸關係是個高難度政治議題,目前海峽兩邊對此議題都存在大量思維盲點,比如我稱之為的「三觀」。

所謂「三觀」,就是三個「立場觀」:美國觀、中共觀、臺灣觀,也是三個「價值定位」:如何從「價值」角度看待美國、中共與臺灣。「三觀」是「價值正確」地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重要思想基礎,「三觀」偏離「價值」,不可能處理好兩岸關係。目前臺灣社會在兩岸議題上有「三觀」或類似概念嗎?可說是沒有,這就是「思維盲點」。

「三觀」中,有個「兩恆一變」現象:「兩恆」是美國與臺灣,其民主政體不再會從內部自我「顛覆」(除非臺灣被中共「一國兩制」),只會不斷改進進步,這是兩個「恆量」;但中共始終面臨其政治體制「民主化顛覆」的可能,且機率日高,是一個「變量」。中共「變量」的「體制顛覆」一旦發生,會對臺灣形成全方位巨大衝擊,但臺灣主要政黨有否在其兩岸政策中認真思考過此「變量」,並擬出包括「變前」與「變後」的一整套對策?兩岸議題上不考慮中共的「變量」,也是缺乏遠見的「盲點」,是「中共觀」的嚴重缺陷。

臺灣社會對「三觀」中的「美國觀」與「臺灣觀」也是認知頗有偏差,如,美國真正的兩岸政策究竟是什麼?是坊間流傳的「出於『美國利益』,將臺灣作為對付中共的一枚『棋子』」嗎?柯文哲曾說臺灣是「強盜」,招來諸多批評,但他之前也曾說臺灣是「川普貨架上的商品」,批評就少了,這就是「盲點」。至於「臺灣是美國的棋子」,這是臺灣從學界、智庫、媒體到民間,乃至官方人士的廣泛「共識」,這已不是「盲點」,而是「盲片」了。

此外,臺灣是深度「族治」的國度(大陸亦然),「種族詮釋」深植於幾乎每個人思維,也滲入兩岸關係的每個角落,「臺灣人不是中國人」便是其中之一。這種「族群政治/種族詮釋」是臺灣內部與兩岸間種種政治糾葛的深層次影響因素,但在臺灣的兩岸話題中,「族群政治/種族詮釋」普被忽視,這又是一個「盲點」。

以上諸例,都是兩岸議題的「思維盲點」,可列出一串。就是因為臺灣(及對岸)在兩岸議題上「三觀」不正,盲點太多,兩岸關係才至今盲然無解。

韓國瑜有不少好提法好說法,可以發揮發展成克服上述盲點、處理妥上述議題的好論述,如「兩個不要懷疑」。韓應致力發揮這些好提法好論述,那個粗糙不精誤多的「三張圖」,就免了吧。韓國瑜再三呼籲高雄的商家要注重他們產品服務的「高品質」,這當然很好,但韓自己很可能問鼎總統大位,他有關「大是大非」的統獨和兩岸話題言論,更應講求「高品質」。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