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謙觀點(4):年輕世代不再將氣血與國民黨命運同雨晴

2016-01-29 06:50

? 人氣

2008年以來一連串抗爭運動迫使國民黨退讓,讓島內青年暫在國民黨對立面(圖/美聯社)。

2008年以來一連串抗爭運動迫使國民黨退讓,讓島內青年暫在國民黨對立面(圖/美聯社)。

使國民黨恐將跌落歷史舞臺的最後一個主要原因,是世代。當前,國民黨最核心、最具有理念契合度的支持者,主要是現年50歲到70歲上下的戰後第一個世代,他們也是當前擁有最主要政治、經濟、傳媒和文化權力的世代。他們多在國民黨統治最鞏固的時期接受了完整而平均質量不低的教育,親身經歷台灣社會由貧至富的飛躍,見證過在威權秩序下的社會團結、高效政府、相對廉能幹練有擔當的技術官僚前輩,並和國民黨主政下的台灣,一起從童年的風雨飄搖中,陸續挺過70年代的外交危機、石油危機,並在80年代末期迎來躁動但相對平和的民主衝撞轉型過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進入90年代,他們的事業進入衝刺或成熟期,台灣的GDP一度占達到大陸的約四分之一之鉅,而台灣在區域間的政經實力,也隨著他們的努力而臻於高峰。在國民黨、新黨、親民黨的分分合合中,他們或曾出走、或曾歸隊,又一度團結在馬英九的個人光環和國民黨在2008年所高唱的政治經濟邏輯下。在和國民黨一起走過失去政權的慘澹時光後,他們在各個領域試圖為台灣在民進黨時期「失落的八年」趕緊補課,「力用」大陸的成長力道,再造台灣再起的時勢;將廣闊的大陸,視為台灣經濟轉型躍升、擴大能量的「藍海」。

然而,他們的下一代─亦即廣泛參與進「反服貿學運」等社會抗爭運動的20歲、30歲上下的人群,卻已隱然把大陸對台灣可能帶來的政治威脅、軍事風險、文化衝擊和商業挑戰,看得比大陸所能為台灣帶來的機會更突出。乃至讓國民黨政府的政經佈局,出現了一套明顯的「世代斷裂」─當馬英九世代的政治領袖和技術官僚、學者,自認為為台灣的產業、台灣下一代的年輕人爭取到了比外國更好的貿易條件、鋪平了可供他們逐鹿大陸市場的坦途時,但十分欠缺「兩岸命運一體觀」或「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等思想、觀念和情感基礎的台灣20歲、30歲世代,卻多選擇裹足不前,不願輕易涉足這片在他們眼中,政治運行邏輯難以理解、社會文化線條相對粗疏、國族認同情感則與島內迭有衝突的神祕而混亂的大陸。

哪怕它看起來奔騰、迅猛而充滿著變化,卻有相當部分的台灣年輕人認為,這早已不是自己有機會採到果子的黑暗森林了。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放下了他們父輩曾擁有的競逐神州的氣魄或想像;只盼著它的枝枒,不要再跨過海峽攫取自己立身故園的養分,或恣意改變小而靜美的台灣島上恬淡、單純、較有秩序的生態系。

在20歲、30歲台灣年輕人的想像中,注重貿易公平的咖啡館、手工環保的肥皂店和手工文創品、溫暖雋永的二手書坊、散發著在地特色並足以串連當地文化脈絡的民宿兼沙龍,在台灣製造業大幅外移、科技業面臨激烈取代戰爭、互聯網商業和移動支付則因法規滯後而長年裹足不前的狀態下,遂成為下一代台灣年輕人創業的理想樣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