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謀論者的創意和想像力不容小覷:《剪裁歧見》選摘(2)

2015-12-09 05:10

? 人氣

哲學家波普(Karl Popper)有一項知名的看法,認為陰謀論通常忽略了政治和社會行動中隨處可見的非意圖結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並假設所有結果一定都是某人有意為之。 他的基本概念是,許多社會結果(social outcomes),包括經濟的大趨勢,是由很多人的作為(acts)和不作為(omissions)交織而成,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是有意為之。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並不是誰刻意策動的;失業率上升或通貨膨脹,不動產或油價上漲,反映出的可能是市場壓力,而非有意圖的行動(intentional action)。不過,人類普遍都傾向認為,任何效應一定是由有意圖的行動引發的,行動者往往是那些會從中受益的人(正應驗那句格言—「是誰得利?」﹝Cui bono?﹞)。也因此,陰謀論具有相當大但沒什麼道理的吸引力。依波普之見,相信陰謀論的人是採用了合理的捷徑思考,認為結果都是有意為之的產物;這種思考模式通常很有效,但也會產生系統誤差(systematic errors),尤其當結果產生自眾人的社會互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波普抓到了某些陰謀論的重要特點。這些言論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們可以把原本無法解釋的事件歸因於有意圖的行動,也因為有些人就是不願意相信重大的有害結果,可能是由看不見的機制(例如市場力量或演化壓力)所造成,又或者只是單純的偶然,並不是出於某人的計畫。陰謀論假定社會結果會反映出潛藏其下的意圖性秩序(intentional order),卻忽略了結果也可能出於自發性秩序(spontaneous order),或是隨機的力量。

波普注意到一個很普遍的人類心理,即大部分的人不願意相信重大事件只是出於壞運或好運,他們比較想聽到的是那種非隨機的、有明確因果關係的敘事。但我們要注意,波普的解釋能夠涵蓋的範圍相當有限。許多陰謀論(包括政治暗殺和九一一攻擊事件)所指的事件,確實是由有意圖的行動造成的。這些陰謀論者的錯處不在於假定事件是由有意圖的行動者(intentional actors)引起,而是在於錯怪對象。

整體來說,(缺乏理據的)陰謀論之所以缺乏理據,部分原因是相信陰謀論的人,一定也對於所有生產知識的體制有某種普遍的不信任,以至於他們根本很難相信任何事。例如,要相信是美國政府摧毀了世貿大樓並在事後掩蓋了自己的行徑,就需要一個不斷擴大的陰謀論,指稱九一一委員會、國會領袖、聯邦調查局和媒體要不是直接參與了這場陰謀,就是被愚弄的對象。但任何相信真有其事的人,他的其他許多信念的基礎就會受到削弱,因為這些信念能夠成立,完全出自於對政府和社會所創造的知識生產體制的信任。如果我們不相信形形色色的行動者都相信的事情,那該有多少其他事情也想必是不可信的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