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專文:我在「渭水之丘」

2015-10-17 06:30

? 人氣

渭水之丘。(作者提供)

渭水之丘。(作者提供)

今天大家齊聚在櫻花陵園,為的是即將長眠於此的蔣渭水先生。我在這「渭水之丘」,回顧過去幾十年來所感受到的,是一種歷史的踏實感,一種溫暖。一度為人所遺忘、為社會所遺忘,甚至令人噤聲迴避的蔣渭水;通過我的研究與發現,他的精神復活了,經過時間的洗練,我們從過去濃濃的傷感走出,從那戒嚴的陰影、對台灣史的無知與權力的傲慢中走出來,得到心靈的安慰;過去三十多年,從個別的到黨外的紀念,到兩大黨的紀念成為國內共識,爾今又跨越了兩岸,蔣渭水成為華人社會共有的紀念。現在,我們「感心」地說,經歷八十四年漂泊、三度遷葬流離的蔣渭水終於回到了故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渭水之丘」,這位於蔣渭水故鄉的丘陵,背山面海,經由剛才大家一起步行,以蔣渭水的別號「雪谷」命名的步道慢慢跋涉,來到這裡眺望蘭陽、龜山島與太平洋之美。而站在我們的土地前方,有水平線浪花起伏的極致,之後更有片片浮雲,點太清裡;雲的後面更有無垠的藍天通往世界的想像。這漸層的畫面,有如出生於宜蘭的蔣渭水,發皇於台北,精神馳騁於台灣,影響及於後世的過程。蔣渭水,從「熱血男兒」、「文化頭」、「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到「台灣人之救主」,他漂泊在外的靈魂如今在大家的見證下隆重安息,我們來此祝禱所感受到的是,他和大眾站在一起,洋溢著公義、平等、尊嚴與永不屈服之氣。他的英靈,一方面守護蘭陽故鄉,又在俯瞰太平洋的同時守護著台灣。 

蔣渭水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
蔣渭水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驅。

 然而「蔣渭水精神」究竟是什麼?他的格局何在?為什麼經過將近一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大家要齊聚於此紀念他,牢記他的話,甚至實踐他的理想?作為全世界第一本蔣渭水傳的作者,守護蔣渭水三十多年,我站在風光明媚、視野遼闊的「渭水之丘」,可以肯定說,「蔣渭水精神」就是站在接上地氣、有思維高度的「台灣精神」與「民族正氣」,這兩者並且有其內在的關連:都是以日本殖民帝國壓迫為對立面的台灣本土與漢民族的認同。

而此時,我在「渭水之丘」,想著日本統治下《兩個太陽的台灣》:一個在人口上佔少數,但在政治、經濟、教育上卻居於統治地位、屬於大和民族的日本人,構成的是「政治勢力的太陽」;另一個是在人口上佔多數,但在政治、經濟、教育上卻居於被統治地位、屬於漢民族的台灣人,構成的是「社會勢力的太陽」。兩個太陽照耀下的台灣,所呈現的是民族歧視和差別待遇。這正是蔣渭水投入台灣近代民族運動的大背景,憂心忡忡的蔣渭水說,「同胞啊!台灣是我們的台灣,台灣的社會是我們的社會,是不得袖手旁觀,放棄責任的。」

從生命史來看,蔣渭水,1891年出生於平民之家,來自基層,出入廟會之間,但天資聰穎,以第一名考進影響他一生命運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醫校時期,蔣渭水是個「熱血男兒」,懷有民族情愫,並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同為醫生的孫中山所展現的革命精神與主張的認同與支持。

台灣先覺者們率先倡導的台灣議會請願運動,重燃蔣渭水的政治熱。他創立了台灣民族運動史上代表大同團結、文化啟蒙的「台灣文化協會」。爾後,他又成為台灣人惟一喉舌「台灣民報」的保姆,不斷批評時政、巡迴深根、數度入獄,甚至被獄友稱為「文化頭」。隨著啟蒙運動、文化運動、青年運動、學生運動和農工運動的相繼興起,這些風起雲湧使得1920年代的台灣,變成一幅全面社會運動的歷史圖像。

在這樣空前的衝擊下,我在「渭水之丘」如此懷想,具有科學精神、客觀主義、又有實踐能力的蔣渭水,面對台灣抗日戰線的多元化、衡量新的形勢,幾經波折,成立台灣史上第一個現代化政黨「台灣民眾黨」,又催生台灣第一個具有全島性的工人團體「台灣工友總聯盟」。在1920年代抗日後期,當並列為抗日四大團體的「台灣農民組合」和「新文化協會」相繼被取締,台灣民眾黨乃成為被壓迫台灣人唯一的「解放運動的總機關」。再歷經鴉片事件與霧社事件的抗爭與領導,蔣渭水變成「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民眾黨也成為總督府的眼中釘,1931年在悲壯聲中終遭禁止;五個月後,蔣渭水齎志以歿,得年不過四十。

渭水之丘終成蔣渭水先生安息之地。(作者提供)
渭水之丘終成蔣渭水先生安息之地。(作者提供)

八十四年飄忽已過,我在「渭水之丘」上懷想,遠方冷冷的海水徜徉著一個關於台灣的動人故事。我們的蔣渭水先生,「台灣的孫中山」,經過「十年如一日」的奮鬥,「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遺像下寫著「忠魂充漢室」,葬禮在淒風苦雨中,從大稻埕永樂座出發,送行者不畏殖民強權的打壓與監視,匯集人氣,一步一腳印,寫下日治時代台灣人空前的大眾葬。時人稱為「台灣人之救主」。

我在「渭水之丘」懷想,漂泊八十四年的蔣渭水英靈,今天在大家一起的陪伴下,終於埋首故鄉。這是台灣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代表這代台灣人以最慎重、最虔誠的心情宣告:「渭水先生,您回家了!」迎靈之旅,雖無法臻於至善,但我們完成了家屬追念祖先的心願,地方政府盡力了、工作人員辛苦了。

在這裡,我們一起俯瞰太平洋,面對龜山島,回首來時路,經過雪谷步道,在櫻花陵園感受這地、這海、這風、這雲,這天空、這宇宙。我們一起感受到公義、平等、尊嚴與永不屈服的「蔣渭水精神」,而「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歷史跫音也在「渭水之丘」迴盪,接上台灣地氣,我心澎湃!願「蔣渭水精神」得以永久復活,守護我們的台灣,生生世世,世世生生!

後記:本文是我生平首次用充滿詩意的散文紀念蔣渭水,非常感謝石計生教授在過程中的用心協助。

(編按:蔣渭水先生過世84年,於台北三度遷葬,終於在2015年10月17日,歸葬宜蘭,還其落葉歸根,遺骨歸鄉之願。)

*作者為前監察委員,著有《蔣渭水傳》(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