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偵查課》「學」字為什麼長這樣?

2015-09-25 06:00

? 人氣

電影《孔子》劇照。

電影《孔子》劇照。

不曉得有沒有人思考過「學」這個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根據傳統文字學的分析,學的組字元件有「臼」、「爻」、「冖」和「子」。它們看起來跟學習好像沒什關聯嘛,為什麼是這些元件呢?是什麼因素讓它們結合在一起的呢?

人類文明是由上一代的發明傳授給下一代而累積下來的。我們的發明全部都建立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沒有什麼事是可以憑空創造。前人的智慧要傳遞,所以「學」習就非常重要。

什麼時候華夏文明覺得需要一個字來描述學習這件事呢?「學」字誕生的時間,出乎意料地比我們想像的要早。在甲骨文時代商朝人就知道「學」習的重要了。商朝人是怎樣用一個字表達學習的意義的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學」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的演變。
「學」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的演變。

學的甲骨文,最早只有一組「爻」代表,慢慢地,有時候加上一間屋子,有時候再加上一雙手。這個概念像堆積木一樣,越來越完整;起先只有教具(爻),後來有了教室(冖),再後來老師手把手帶著示範(臼);到了西周的金文,周人補上了受教的兒童(子)——這樣終於完成整個學習受教的過程……等等,這事還沒完。

周人發現上課求學可不是輕鬆愉快的事,學生不用功怎麼辦呢?答案是嚴加督促啊。最現成的督促方式是什麼呢?不打不成器啊。於是拿著教鞭的手()出現了(見上圖中排左一)。這個字就是說文解字上面說的「斆」(左學右攵)字,現在我們寫的「學」字是小篆版,省略了手拿教鞭的字形。

所以一個學字集合了多少事呢?爻(課程)、冖(教室)、臼(老師)、子(學生),和攵(教鞭)。底下補充說明一下:

爻(音搖)的意義許多學者看法不同,從魚網、斑駁到卜卦的蓍草都有人主張,但無論是哪一種,那東西一定是手拿著,需要處理的複雜事務,需要老師帶著學生教著做的學問或技術。所以爻毫無疑問是代表一種需要學習的課程。

冖(音密)本來應該是寶蓋頭宀(音棉),意義是有頂的屋宇,只不過在文字「隸變」的過程中,把頭上的那一點給省略了(隸變是指古文字演化轉變成隸書的過程中,許多字的筆畫發生劇烈的改變,筆畫更平直便於書寫,但也因此跟古文字大不相同)。於是在學字裡,宀寫成了冖。但它的原意是房屋則是不變的。

商朝人不只有教室,而且可以肯定甚至已經有了學校。卜辭中出現過「作學」的任務,也出現過「大學」這樣的場所。孟子滕文公篇說:「夏曰校,殷曰序,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卜辭中沒看到序字,但卻出現了「大學」,如果照《禮記》鄭玄注所言:「小學、大學,殷之制也。」那麼商朝有統一教學的學校制度是毫無疑問的了。

因為過去沒有卜辭的證據,鄭玄的說法只能算是單方面的主張,現在卜辭竟然出現了跟鄭玄一模一樣的用字,這種情況純屬巧合的機率太低了,顯然鄭玄應該是有所本,而卜辭證實了鄭玄的說法。

臼(音ㄐㄩˊ)部件正確的寫法,底下一橫不是連續的直線,中間應該切斷。我們對照上面的甲骨文就可以發現,這個部件是從兩隻手演化過來的。漢字裡面同樣使用臼部件的,還有「興」、「與」、「舉」等,這三字其實上下都各有四隻手,造字的原意都跟協力舉起物品有關。

至於代表教鞭的「攵」字,我以前寫過「一個部首的身世:攵」,可參。

學習體系是一個文明興盛與否的關鍵,漢字裡光是一個學字,就藏了這麼多學問,真是太驚人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