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者們》選摘(7):會思考的電腦

2015-10-08 05:00

? 人氣

那麼,只要模仿人腦運作的方式來設計電腦,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關於這一點,蓋茲推測:「到最後,我們一定可以完成人類基因組定序,完全掌握以碳元素為基礎的智慧到底有哪些本質。說穿了,這就是一種用反向工程解決問題的做法。」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科學家光是為了比對一公釐長迴蟲的神經運作方式,就花了四十年的時間。一公釐長的迴蟲只有302 個神經元和8,000 個突觸 ,而人類的大腦有860 億個神經元和150 兆個突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3 年年底,《紐約時報》在報導中提到:「研發成果將帶來一顆數位化的腦袋」、「新一代的人工智慧有可能做出人類可以輕易完成的動作:看、說、聽、探索、操作、控制等等。」這些句子不禁讓人回想起,1958 年新聞媒體對於「感知器」的描述(會走路、會說話,看得見也會寫字,能自我複製,並意識到自己的存在),這次的研究方法一樣是採取複製人腦神經網路運作的策略,《時代》雜誌指出:「新一代的電腦是以生物神經系統的架構為基礎,主要聚焦於神經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以及不同神經元如何串連、詮釋接收到資訊的意義。」IBM 和高通分別透露公司內部正在推動「類神經」領域的研究計畫,讓電腦的處理器能夠像人腦一樣運作,歐洲也有幾個單位組成「人類大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的研發聯盟,宣稱他們「已經可以在一顆八寸矽晶圓上做出類神經微晶片,上面有五千萬個塑膠突觸和二十萬個仿生的神經元模型」。 †

或許最新一輪的科技報導正在見證未來數十年後可能真的會有像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我們有一張清單,上面羅列各種機器不會做的事,諸如下棋、開車、翻譯之類的。我們不斷檢視這張清單,不時把機器學會做的事情刪掉,」柏納-李說:「總有一天,我們一定可以把清單上的項目統統刪光。」

最新科技的進展也有可導致所謂的「奇異點」(Singularity)。奇異點是馮諾伊曼首創的詞彙,經未來學家科茲威爾(Ray Kurzweil)和科幻小說家文奇(Vernor Vinge)推廣,愈來愈廣為人知,它描述電腦發展到某個時間點後,不只會比人類聰明,還會不斷自我改良出愈來愈聰明的機型,屆時科技發展將不會再有人類可以扮演的角色。文奇大膽預言,這個時間點會發生在2030 年。

反之,這些科技進展的結果也有可能重蹈1950 年代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徒然描述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海市蜃樓。真正的人工智慧可能還要再等好幾個世代,甚至是好幾個世紀以後才會誕生,到底哪種情境是真的,就交給未來學家去爭辯吧。事實上,如果對「意識」採取最嚴格的定義,我們大可直指根本沒有人工智慧這回事,但這個議題也留給哲學家和神學家去辯論吧。畫出象徵藝術與科學完美結合的終極作品「維特魯威人」(Vitruvian Man)的達文西就說:「人類再怎樣有天分,也無法做出比大自然更精簡、更美觀、也更有意義的發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