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教育前線—台灣如何贏得未來?

2024-05-18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教育體系應以博雅教育為整體教育藍圖的骨幹,透過其主張的全人視角培育人才,將是確保台灣人才能夠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策略。(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影)

作者認為,教育體系應以博雅教育為整體教育藍圖的骨幹,透過其主張的全人視角培育人才,將是確保台灣人才能夠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的關鍵策略。(親子天下提供,楊煥世攝影)

5月15日陽明交大校長林奇宏、博雅書苑長楊谷洋等,逾百位師生報名聆聽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博士對於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趨勢的觀察與分享,可見科技趨勢對教育體系的重要影響。筆者以為,未來的整體趨勢與人才需求關乎台灣教育體系應提供什麼樣的資源及方向,詹博士講題「未來已來—趨勢,商機與挑戰」,則對台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啟示:在科技疾速更新的環境中,教育體系乃是培育相關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然而台灣的教育跟得上世界變化的速度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數位轉型是百工百業無法迴避的課題,詹博士在演講中提到,預測未來趨勢除了推論之外,還需要透過情境分析及創意想像;創新的來源則來自跨領域的融合。筆者由此延伸,數位轉型的內容不只是科技技術的使用,科技只是工具,而工具是人發明出來的;成功的轉型,還需要依靠敏銳的文化嗅覺、美學以及獨有的創意,顯見跨學科整合能力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體系必須整合科技、創新與人文素養,並將其轉化為具體的教育政策和實踐策略,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全球環境。在全球化及技術創新的浪潮中,僅有專業知識的累積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筆者以為,強調知識整體視野的博雅教育能夠發揮關鍵作用,如批判性思維、道德判斷能力及文化敏感性,其具備彈性空間能提供靈活的跨學科模組課程,真正落實跨學科的教育模式。

筆者以為,創新與科技發展的關係與人文息息相關。台灣教育大力推動科技教育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強化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整合的同時,更應融合創意思維與企業精神。創意與發想始終出自人,科技的發展應用則用之於人,若將人類比喻為電腦,以人文素養為系統核心,專業知識技術為加值軟體,唯有系統的擴充與強大才跑得動不斷升級的軟體。

陽明交大藉由邀請世界級學者及實務界傑出人才的分享,對於如何讓台灣教育更具前瞻性可提供實務的視角。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教育政策制定者應建立一套更靈活的教育體系,以使教育體系能即時調整課程模組及因應社會需求的彈性空間,包括更新課程設計、提升師資培訓的質量,以及鼓勵學生進行實驗及社會實踐,讓學習過程不僅限於理論的吸收,而是更能結合與實際應用及大膽創新。筆者針對高等教育提出以下幾項具體的政策建議:

1. 推動博雅教育與專業技能的融合:推動結合博雅教育與專業技能的綜合課程改革,在科技與專業技能教育中,應融入人文素養的核心價值,如批判性思維、道德判斷能力和文化敏感性。將人文素養視為教育的基石,使學生能夠在科技發展中保持人性的思考與判斷。課程不僅整合人文學科與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STEM)等領域,亦須融合創新與創業教育,有效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適應未來複雜的職場環境並創造自我價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