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富專文:走過那個純真美好的年代

2024-02-11 05:50

? 人氣

讀朝平兄的故事自然也會掀起許多童年的回憶,當時的過年、除夕,也都是喜氣洋洋,家家戶戶都是媽媽們自己做年糕,村子裡由一個稍有學問的長輩寫春聯,各家拿回去貼了。端午節的粽子也都是每家自己包的,媽媽也是各種粽子都會做,包括北部粽、鹼粽、客家粄粽。冬至的湯圓當然也是自做的,現在偶爾看到客家湯圓,還是會忍不住進去吃它一碗。時代變遷了,粽子和湯圓也不限定節日才有得吃,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買到。而下一代對這些家庭美食的絕活幾乎全斷線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朝平兄是個孝順的孩子,對父母親的懷念尤多,尤其是父母晚年,經常陪伴著去看醫生,只有在這一刻才能在忙碌多年後與父母聊上幾句,這不就是我們的人生寫照麼。有人說,四、五年級生最命苦,上要孝順父母,下要照顧兒女,上一代是養兒防老的思想,下一代是自食其力,無力照顧長輩的。確實如此,不過,我們也應該是最幸運的一代,上一代顛沛流離,現在的年輕世代低薪又買不起房,相較起來,從童年、成年到壯年,如今老年了,走過的點點滴滴都是最美好的回憶。

在朝平兄的這本書裡,確實體現了外省第二代生活的原貌。外省第二代曾經在八O、九O的台灣社會扮演重要角色,兩岸開放以後,他們帶著父執輩返鄉探親,像朝平兄代父祭祖的也所在多有,就像賴聲川和王偉忠執導的《寶島一村》那樣,每一段故事都是一個家庭的辛酸血淚史。民進黨執政以後,他們逐漸有夾心餅乾的悲涼感,兩頭不著,隨著年歲的增長,如今也逐漸凋零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也就不會說自己是外省人了,都在台灣長大。外省二代可以說是歷史的產物,既帶著父執輩顛沛流離的印記,也帶著幾分參與建設台灣的光榮感,是幸運的一代,也是孤寂的一代。但是不管本省外省,在我們成長的年代都不曾有過隔閡,朝平兄所談論的風景、人文,乃至當兵期間的點滴,都是我們的生活經歷。雖然他寫的是外省二代的生活,其實就是寫那個年代的台灣生活,我相信四、五年級生都有同情共感。

朝平兄以記者活潑、寫實的筆調,用小小故事,記錄下那個大時代的點點滴滴,那個我們一起走過的年代,那個讓人懷念的純真美好年代。

《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書封。
《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書封。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現任中國時報總主筆。本文為《台北舊事─一個外省第二代的生活記憶》(陳朝平著)推薦序。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