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信評、經濟資本與壓力測試

2024-02-14 06:10

? 人氣

其實早在日本決定走上核能的50、60年前,就有反核人士提出建議,假設下列的情境(壓力情境)因為日本處於地震帶,而地震難以預測,萬一地震引發核災,要如何處置?他們建議製造可以修復核反應爐跟其他高輻射、對人體有害的相關設備的機器人,萬一發生嚴重核災,可以派機器人去。可惜當時日本政府因為怕大眾對核能失去信心,斷然拒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壓力情境一般大致分為輕微、中度以及嚴重,它的設計既是藝術也是科學,可以純想像(Hypothetical)但是發生的機率仍舊大於零,例如美中開戰,也可以是以前發生過的事件(Historical Events),例如股市腰斬。壓力損失(Stress Loss)是在壓力情境下多出來、所需要的經濟資本(Base Scenario vs Stress Scenario)。正因為壓力情境可以天馬行空,要將壓力損失調整到一定程度並非難事,董事會跟高級主管通常對外(特別是主管機關與評比公司)不希望發表太高壓力損失的報告,怕經濟資本不足,會有增資的壓力。

台灣本土的銀行,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能在某些企金跟消金放款使用違約機率(可能跟外面直接買上市櫃公司評比,或是請顧問公司來建置信用卡的評分卡)已經屬於難能可貴,違約損失率(Loss Given Default)因為受限於資料樣本數,通常使用內部或者主管機關提供的歷史平均數(Historical Mean)。

誰來執行壓力測試?

壓力測試可分為兩個層次:由主管機關主辦和由個別金融機構自己辦理。主管機關主辦的意義在於對整體金融體系在面對不同程度與情境的壓力時會發生什麼狀況的了解,建議未來最好是效法美國聯準會(Fed)的作法,公開不同的壓力情境,然後為了避免金融機構作弊,要求系統性重要的金融機構提供細項的資料,輸入聯準會設計(但是不公開也不私下揭露)的模型。

金融機構為了自己營運考量,也應該定期做壓力測試,但是不必對外公開。因為各家金融機構的營運模式、投資組合跟放款組合(Business Model, Investment Portfolio, and Loan Portfolio)不盡相同,壓力來源也不一樣,設計的壓力情境也不一樣,金融機構高層需要知道本身的資產配置以及萬一發生什麼事情會嚴重影響金融機構的生存與營運,並定期調整組合(包括投資組合跟放款組合)成分。

壓力測試在測試經濟資本是否能挺過壓力情境帶來的壓力損失,而這些屬於非預期損失。在極端壓力下,原本在組合內看似不相關(Low Correlation)的成員會變得高度相關(High Correlation),一家出事,會像森林野火般迅速蔓延,如果沒有及時反應,很快全部會出事。金管會制定的壓力測試注重在資本適足率跟預期損失,而不是非預期損失與經濟資本,似乎有尚待加強之處。從開始蒐集、儲存相關的歷史資料,建置預測模型並將之應用到日常營運,最後根據這些由下而上的基礎,計算經濟資本、設計壓力測試和計算壓力損失,並由董事會跟高階主管做出相對應的措施,穩紮穩打,循序漸進。壓力測試遠比建置預測模型複雜、抽象,它也跟預測模型一樣,是重要決策的參考依據之一,但是並非絕對,也非神聖不可挑戰,要能掌握趨勢並懂得應用是董事會跟高階主管的另一項挑戰。

“作者曹添旺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東吳大學名譽教授暨東吳法商講座教授;李宗穎為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花旗銀行紐約總部信用風險管理處工作,回台後曾在多家銀行協助建置信用評分卡、計算經濟資本、設計壓力測試與計算壓力損失等,為銀行信用風險控管專家、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本文選自170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