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道德之美的敬畏,讓我們更團結!:《敬畏:帶來生命驚奇的情緒新科學》選摘(3)

2024-02-13 05:10

? 人氣

在本課題一項引人矚目的相關研究中,參與者觀看三段影片當中的一段。第一段短片節錄自電視節目《六十分鐘》(60 Minutes),描述艾米‧比爾(Amy Biehl)的遭遇。比爾是個美國白人大學生,在南非遭一批黑人年輕人謀害。她的父母在悲痛中創辦了艾米‧比爾基金會(Amy Biehl Foundation,如今改稱為艾米基金會),為旨在幫助南非貧困黑人改善生活的青年計畫提供資金。另有些參與者則觀看一段關於喬爾‧桑納伯格(Joel Sonnenberg)的報導。二十二個月大時,桑納伯格搭乘的自家車遭一輛卡車撞上,他受了嚴重燒傷。卡車駕駛是雷金納德‧朵爾特(Reginald Dort),當時他是想撞一個他認識的女子。喬爾必須接受四十五次手術才能活命。事故多年之後,在朵爾特的宣判庭上,喬爾排最後一個發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我為你的祈禱──願你知道恩典是無限的。我們不會為仇恨浪費我們的生命,因為仇恨只會帶來痛苦。我們將以愛來環繞我們的生命。

觀看了其中一段影片或對照組影片之後,參與者──美國白人大學生──可以向黑人學院聯合基金(United Negro College Fund)捐款。這裡有個意外轉折,這群白人學生經測量有些表現出高程度的「社會支配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SDO),預測會對黑人表現高度歧視的態度。然而,聽了艾米‧比爾和喬爾‧桑納伯格的故事,讓參與者捐出更多錢給黑人學院聯合基金,其中也包括具有強烈社會支配傾向態度的白人參與者。遇見人性良善天使所帶來的敬畏感,能抵銷有毒的部落主義傾向。

目睹其他人表現出勇氣、善良、力量和克服困境的舉止,所活化的腦區有別於肉體之美所活化的腦區,主要就是腦中負責將我們的情緒轉化為道德行為的皮質區。這些相遇促成釋出催產素,並活化迷走神經。我們經常感動流淚和起雞皮疙瘩,這是我們身體發出的信號,表明我們隸屬於一個懂得珍視團結因子的社群。被他人的奇妙舉止所感動時,我們體內的靈魂就會被喚醒,往往很快就會表現出崇敬的行為。

《敬畏》立體書封(圖:知田出版提供)
《敬畏》立體書封(圖:知田出版提供)

*作者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至善科學中心教員主任,譯者蔡承志為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