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人社學院學士班的精簡報告令人驚艷

2024-01-20 05:40

? 人氣

陳培毓同學:「本週的百川學堂是以談近代物理的角度分享一些科學精神,身為一個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我們很少以理工的思維去解析社會和事情,因此聽到老師的分享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體驗,也是一個新的觀點。我覺得能有這樣的跨域學習是好的,最好還能有一些雙方之間的對話,但很可惜我當時沒有勇氣舉手回應,所以有些想法在這裡回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賺錢跟社會之間的連結,我知道生產價值對於一項專業和技術來說很重要,尤其作為經濟上的生產力,但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如此被衡量,我想在一些細微的解釋和情感上的整理就是無法單以經濟價值衡量的,例如文化、認同、信仰、社會悲劇等等,也許這些現實的背後會需要仰賴經濟的支持、技術的堆疊等,但其他無法以物質衡量的也同等重要,我覺得所有事情都有很多不同的面相,且全部都是真實的。原本期待能聽您分享物理對社會悲劇的分析,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聽您分享。」

結論

上述學生報告中,提出一個人文社會觀點的警醒而深刻的問題:「追求知識經濟,是否顯得過於現實(功利化)?」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長年來苦於代工,發展知識經濟能帶來進步與榮耀,進而提升精神生活層次(這點可參考胡適〈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我個人心目中的「知識經濟(science-based technology)」是指「發展知識經濟需要紮實的科學原理基礎和精湛的實驗(工程)技術,而且要對知識的深化及其前沿應用具有敬意,以知識領先(從而受人尊敬)為傲,而不僅止於追求公司的最高營業額。」例如,伴隨著近代物理學的建立,科學家發明了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顯微鏡(利用電子的波動性和波長)、掃描穿隧電子顯微鏡(利用量子穿隧效應),及磁振造影(MRI,利用質子核磁矩和超導磁鐵)等,這些都是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知識經濟的典範。要之,落實奠基於嶄新思維與理論概念的創新知識經濟,能促進國家科技發展,提高社會人均收入,改善民生與基礎建設。進而,可能贏得全球榮譽,貢獻人類文明(乃至獲得諾貝爾獎),建立國民自信心。

一位不具名的同學結論說(她的報告使用英文撰寫,以下是筆者的翻譯):「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那些對別人而言,從未想過需要質疑的事情一直充滿懷疑的人,及那些冒險踏入未知的領地,以期為社會帶來一些新鮮事物的拓荒者。我們累積的許多新知識和新發明,都歸功於他們的奮力。」至於第四位同學提問的「物理對社會悲劇的分析」,則是一個更具啟發性與挑戰性的深邃「大哉問」,需另外為文剖析。最後,感謝周琳幫忙聯絡,取得同學同意分享他們的心得報告。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