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人社學院學士班的精簡報告令人驚艷

2024-01-20 05:40

? 人氣

筆者應邀到陽明交通大學演講,並在最後將題目定為從科學看周遭。(示意圖/來源:MIT)

筆者應邀到陽明交通大學演講,並在最後將題目定為從科學看周遭。(示意圖/來源:MIT)

緣起

2021年4月中旬,因緣際會,我應邀對陽明交通大學「百川學士學程」大一學生做了一場兩小時演講。原先,本擬以「從量子物理到知識經濟的幾個例子」為題,因為我先入為主以為學生應大多來自理工學院。直到演講前幾天,才獲知該學程的學生以人文社會學院學生為主。因此,臨時將演講題目修改為「從科學看周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講「從科學看周遭」,是因為演講之前不久,發生了幾件嚴峻事件,或許大家記憶未泯,包括長榮海運長賜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太魯閣號花蓮出軌事故、台灣乾旱水庫見底、媒體廣告販賣石墨烯毯被,等等。其中,長賜號最終得以脫困,乃是藉助科學的知識和技術的力量,是及時正面的例子。(長賜號得以脫困,原因之一在於救援人員精確掌握,並精巧藉助「超級月亮」帶來的漲潮時間、地點,及潮汐高低。)反之,後面三個例子,都是負面教材。太魯閣號意外出軌慘劇,是因缺乏科學方法導致人謀不臧。缺水嚴重竟有政府高官帶頭祈雨,及設立「超導體」海水淡化場的違反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的謬舉。(超導體不可能在室溫運作。)而石墨烯毯被媒體廣告講得臉不紅氣不喘,儼如販售靈異量子水一般的神奇。這些反面例子,都是減緩社會邁向正常軌道的障礙,有時更可能加劇或甚至帶來天災人禍。

演講之後,該課程規定每位學生需繳交一份數百字的精簡聽講心得報告。在該班三十多位學生的報告之中,有好幾份非常令人驚艷,使我數度想要寫作一篇文章介紹這些學生的見解,但始終未曾下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這些報告很精彩,是學生們心血的真實呈現,如果我對他們的文字進行剪輯、濃縮,再加以串連鋪陳成另外一篇演繹文章,難免就失去了我們認識這些學生的心態、筆力、與見解和思想的珍貴機會。因此,幾經思考之後,我個人認為請讀者直接品讀學生的文本,既能親切感受學生的真性情,更能產生刮目相看的讚許,進而對社會寄予厚望。

以下是四位(當時大一!)學生的報告,具名或不具名,原文如下。需補充說明的是:因演講已是三年前的事,報告又都經由網路繳交,我並不認識這些學生,今夏他們都即將大學畢業。要言之,這些報告確實都很精彩,值得讀者認識他們——我們社會的青年——的性情與想法,並祝福他們在人生軌道上發光發熱。

學生報告之一:〈「物理、科學精神」課後心得〉

周琳同學:「這周百川學堂邀請到交大電物系的林志忠教授來為我們科普一些科學相關知識,撇除掉較高深難懂的知識層面,教授選擇和我們分享更貼近生活的物理應用知識,包含了近日發生的天災及人禍、近代物理在醫學上的應用、物理學家為科學史奉獻的精神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電子顯微鏡的部分,在高中時,有接觸過基礎的近代物理,對電子具波動性、量子力學均有初步的了解,而在生物科的部分更是於高一就知道電子顯微鏡的存在,但直到今天聽到教授的分享,才知道這兩者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電子顯微鏡的設計背後也包含了量子力學,透過量子穿隧等效應,讓人類可以觀察到更細微的生物及物質,間接幫助了整體醫學發展,為人類社會盡一份很大的貢獻。而除了教授分享的內容外,教授傳遞的價值觀也讓我覺得很不錯,如教授在課堂上多次提到今天分享的東西不是希望我們去讀物理,而是要培養我們對這個科學的感覺,有了這些感覺即使讀的不是物理,也會對這個身旁發生的事情有更不一樣的感覺,以及於簡報最後一頁提到的,要閱讀、要有品味,在重視理工科的交大,這樣的人文素養其實很容易被忽視,感謝教授用這樣一頁簡報為這場優質的分享做結尾。」

學生報告之二:〈物理、科學精神心得〉

趙萃同學:「量子力學是一個聽上去輕巧,卻對大部分人來說很巨大的標題。大眾對他的了解無非是科幻文本領域的高科技手法,或是漫威系列旗下的英雄《蟻人》,但當它被搬到課堂上,卻會令人望而生畏。這次百川學堂,老師對專業領域的介紹和詮釋,其實對門外漢如我相當友善,也吸收到了一些科普程度的物理新知。同在交大,即使不同科系,也對大學裡進行的各種研究、發明成就與有榮焉。

老師對於科技發展和教育上,某些比較商業導向、以營利為最終目的觀點或敘事方式,也許和在場的某些不同領域老師同學的價值觀有所牴觸,卻不會讓我覺得過度功利得不適,反而語氣和煦,有種正面積極、鼓勵向上的感覺,也許是內容滿滿的利他精神吧!投入大把歲月在教學和研究科學物理領域,穩扎交大學生的根,提到的不是自己的成就和個人光彩,而是專注在引發大家對物理、實驗的興趣和該領域以後的發展,對自己在做的事一片赤誠,驕傲於自己帶出來的學生,甚至期待整個台灣產業界的共榮。做為一個教者除了授業解惑,這些精神之於學生,亦是社會上可期的影響力。」

學生報告之三:〈從量子物理到知識經濟〉

王如璇同學:「這次的百川學堂內容圍繞著『低溫物理』,在林教授的課程中,一直能感受到教授對物理的熱情,而和許多老師不一樣的是,林教授在上課過程程不斷地對台下的學生強調『希望大家聽完後能對物理有感覺,而非學會物理』,這句話在我的腦海裡徘徊許久,也許從來沒有在求學過程中聽過老師這樣希望學生想。百川學堂總是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老師到課堂中講習,然而台下學生喜歡或是擅長的領域亦是五花八門,總是難以在學生喜歡、感興趣以及老師的專業領域間達到平衡,如我是一位對理工完全沒有概念的學生,當遇到理工領域的專家老師在台上分享時,總是有聽沒有理解,偶爾也覺得真的很痛苦。但這次林教授帶給我的感受卻很不一樣,不只是在上課期間提醒著學生今天只需要對物理『有感覺』,更在低溫物理這個較難以立即理解的學術領域中提出了大量的生活應用例子,讓我發現原來低溫物理其實沒有自己想像的遙遠。

『沒有人到過的地方,就會具有新知識』這句話是在課堂前,網路上拜讀林教授受訪的文章中讀到的一段話,不免讓我聯想到課堂中林教授對低溫物理的熱情,畢竟教授自己也提到這個專業在理科中算是較冷門的科目,然而在教授的眼睛中卻看的見閃閃發光的眼神。謝謝教授為理組、文組的學生帶來如此有趣的課程!」

學生報告之四:

除了以上三份報告,第四位學生的提問,也引人沈思。原文如下:

陳培毓同學:「本週的百川學堂是以談近代物理的角度分享一些科學精神,身為一個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我們很少以理工的思維去解析社會和事情,因此聽到老師的分享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同的體驗,也是一個新的觀點。我覺得能有這樣的跨域學習是好的,最好還能有一些雙方之間的對話,但很可惜我當時沒有勇氣舉手回應,所以有些想法在這裡回應。

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賺錢跟社會之間的連結,我知道生產價值對於一項專業和技術來說很重要,尤其作為經濟上的生產力,但不是每件事情都可以如此被衡量,我想在一些細微的解釋和情感上的整理就是無法單以經濟價值衡量的,例如文化、認同、信仰、社會悲劇等等,也許這些現實的背後會需要仰賴經濟的支持、技術的堆疊等,但其他無法以物質衡量的也同等重要,我覺得所有事情都有很多不同的面相,且全部都是真實的。原本期待能聽您分享物理對社會悲劇的分析,希望下次還有機會聽您分享。」

結論

上述學生報告中,提出一個人文社會觀點的警醒而深刻的問題:「追求知識經濟,是否顯得過於現實(功利化)?」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長年來苦於代工,發展知識經濟能帶來進步與榮耀,進而提升精神生活層次(這點可參考胡適〈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一文)。我個人心目中的「知識經濟(science-based technology)」是指「發展知識經濟需要紮實的科學原理基礎和精湛的實驗(工程)技術,而且要對知識的深化及其前沿應用具有敬意,以知識領先(從而受人尊敬)為傲,而不僅止於追求公司的最高營業額。」例如,伴隨著近代物理學的建立,科學家發明了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顯微鏡(利用電子的波動性和波長)、掃描穿隧電子顯微鏡(利用量子穿隧效應),及磁振造影(MRI,利用質子核磁矩和超導磁鐵)等,這些都是基於量子力學原理的知識經濟的典範。要之,落實奠基於嶄新思維與理論概念的創新知識經濟,能促進國家科技發展,提高社會人均收入,改善民生與基礎建設。進而,可能贏得全球榮譽,貢獻人類文明(乃至獲得諾貝爾獎),建立國民自信心。

一位不具名的同學結論說(她的報告使用英文撰寫,以下是筆者的翻譯):「世界上最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那些對別人而言,從未想過需要質疑的事情一直充滿懷疑的人,及那些冒險踏入未知的領地,以期為社會帶來一些新鮮事物的拓荒者。我們累積的許多新知識和新發明,都歸功於他們的奮力。」至於第四位同學提問的「物理對社會悲劇的分析」,則是一個更具啟發性與挑戰性的深邃「大哉問」,需另外為文剖析。最後,感謝周琳幫忙聯絡,取得同學同意分享他們的心得報告。

*作者為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退休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