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由國中生枉死,看危害兒少政策中的「假人權」

2024-01-04 06:10

? 人氣

作者指出,單親是童年不良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的因子之一,盡可能讓孩子由父母撫養穩定平安成長,對孩子乃最佳利益。(圖/取自photoAC)

作者指出,單親是童年不良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的因子之一,盡可能讓孩子由父母撫養穩定平安成長,對孩子乃最佳利益。(圖/取自photoAC)

2023年末,台灣社會在一起國中三年級遭割頸枉死中,痛心地送走一年,期盼2024年伊始,從捍衛台灣成為一個有利兒少成長環境的覺醒中,迎向嶄新的來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聖誕夜隔天,新北市一名國三學生A因女學生「乾妹」教唆,拿出彈簧刀狂砍學生B共10刀,學生B遭割頸身亡,震驚台灣社會。輿論最關切的,莫過於那把致命的彈簧刀怎攜入校園?答案很令人意外,「現在的老師不能搜書包、搜(學生畢旅)行李」,因為教育部去年有發文,學校訂定之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第二十八條「為維護學生之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除非有違法或危害證據,否則不得搜書包,就算要搜書包,也需要兩位家長委員陪同,並全程錄影,此外,民進黨立委范雲也極力以「隱私權」,反對學校搜書包。

再者,郭同學曾因涉及傷害案件受少年法庭審理,去年五月剛從少年觀護所出來,就直接返校。不少一線教師反映,依現行學生輔導與管教辦法,對郭同學及正常學生的「保障立場」須一致,這樣的平等「保障」,沒有設立中介點、中途站接住,反讓郭同學直接進入校園,使得「校園零暴力」及校園安全出現破口,這究竟保障了誰?

割頸案學區的一名老師在PTT發文,「…事發學區問題很嚴重,就是大家所認知的底層中的底層」,「….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小孩來自單親家庭,單親當然不是大問題,但部分家長會把單親當藉口,逃避問題,反正只要有問題都是歸咎於單親。」此文點出,單親家庭及家庭效能不彰,是割頸案背後必須正視的問題。

筆者聲明在先,單親絕不可被污名化,大多的單親父母都非常努力撫養孩子,如賴總統候選人,在單親母親撫養下學有所長且對國家貢獻良多。但不可諱言,單親是童年不良經驗(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的因子之一,盡可能讓孩子由父母撫養穩定平安成長,對孩子乃最佳利益。我們要問,臺灣「真的」提供了有利兒少的成長及受教環境嗎?

去年12月10日全球慶祝《世界人權宣言》75周年的前一個月,一個由40個國家200多名政治和民間領袖以「價值政治網路」(PNfV)成員身分,在聯合國總部舉行「第五屆大西洋峰會」,簽下《紐約承諾》,誓言恢復世界人權宣言,為維護人類尊嚴和共同利益,在生命權的框架中強調生命和自由,以營造有利家庭形成和穩定的環境,保護兒童出生前和出生後。人權是否被假冒的檢視標準,則是有無「廢除對老人、兒童或未出生人類的義務」。

而就新北校園事件點出的單親家庭及家庭功能不彰,依《世界人權宣言》,為維護兒少基本生命權,台灣社會似乎很難及格。從年輕人不婚不生,看出台灣社會不利年輕人結婚及組成家庭,尤其是工作及薪資上;再者,對單親家庭甚至雙親家庭在親職管教上,也沒有提供裝備課程或支援系統,特別是近年3C、手機普及,網路及社群無18禁,長趨直入兒少世界,讓多數家長措手不及無招架能力,不利親子管教及親子關係的穩定。

去年12月4日立法院進行初審的《人工生殖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依《紐約承諾》檢視,更是直接廢除掉對未來兒少生命權捍衛的義務。 為改善少子女化問題,朝野提出8個版本,期望鬆綁人工生殖規範,從異性夫妻擴大到單身女子、女同志配偶、男同志配偶,並納入「代理孕母」。更有不孕症醫師批評:「…僅夫妻可使用『人工生殖技術』是『落伍』法規、『少子化幫兇』,倡議先修法放行『讓想生的人可以生』」。這不是擺明要製造出更多「出生即單親」、具有童年不良經驗的臺灣之子。

有一臺東小兒科醫師憂心指出,人工生殖技術產出的「捐精捐卵後代」,不僅有比自然受孕後代更高的早產率、低體重率及缺陷率,其心理健康也有嚴重隱憂,歐美已有捐精捐卵後代的覺醒及發生,約七成一同意「我的受孕方法讓我感到苦惱、憤怒或悲傷」,將近一半的受訪者曾尋求心理醫療協助,處理其本人因捐贈者受孕有關的情緒。這是我們想要產出的下一代嗎?

「生命是人權的首要權利,沒有生命,其他權利都失去了基礎」,「生命的捍衛必須從受孕的那一刻就進行」。新年伊始,從《紐約承諾》重新檢視台灣社會訴諸「人權」的各項政策法制,從校園安全、家庭功能不彰到少子化議題,不利保護兒少及家庭形成及穩定,便是虛假或濫用的人權,有必要校正回歸到世界人權宣言的原意。以上,寫在一名15歲師長眼中優異的國三生失去生命後。

*作者為台灣全國媽媽護家護兒聯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