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湧觀點:農業與食品產業將緩解部分全球沸騰危機

2023-12-23 05:50

? 人氣

日本綠色糧食戰略所訂定,擴大有機農業施行措施。(圖/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日本綠色糧食戰略所訂定,擴大有機農業施行措施。(圖/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

伍、極端氣候加劇農委會宣示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達成淨零排放

2021年初台灣西部地區發生大規模乾旱,是台灣56年來遭遇最嚴重的乾旱,被稱作百年大旱,水利署緊急在30天內開鑿88口備援水井,陸續共建置213口抽取地下水,顯示乾旱已是台灣無法迴避的極端氣候危機。2022年初不但北部雨勢綿密,連原該乾旱的南部也反常雨量激增,近年受此類降雨型態劇變與極端氣候事件衝擊,造成農糧生產及農業損失劇增,1996~2010年平均為109億元,2006~2020平均為112億元,2016~2020年平均上升至135億元。2021年受西南氣流豪雨影響,農委會統計至8月9日11時止,農產及設施估計已損失計約2億4,336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達5,968公頃。2022年2月寒流影響台灣,各地低溫加上降雨不斷,農委會表示截至2月24日上午11時,全台農損金額已達6,685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達654公頃。由此說明氣候變遷衝擊臺灣農業的速度,調適已經來不及,根本之道就是實施溫室氣體減排。農委會乃率先於2022年2月9日宣示,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等措施,增強台灣農業韌性。近期先以達成2025年淨排放量較2005年基準年減少10%為目標,相關策略包括:有機友善環境農業耕作、推動對地綠色環境,增加土壤碳匯的有機農業、果園草生栽培及生物炭應用等農業重要策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上半年台灣56年來遇到最嚴重的乾旱,被稱為「百年大旱」,上圖為當年3月曾文水庫多處乾涸見底。(圖/中央社)
2021年上半年台灣56年來遇到最嚴重的乾旱,被稱為「百年大旱」,上圖為當年3月曾文水庫多處乾涸見底。(圖/中央社)

台灣地狹人稠,有60%土地是森林,可增加造林的面積有限,實際上不太可能再透過造林來大幅增加固碳量。在全球五大碳庫當中,由地表上動植物、森林所組成的生物碳庫碳貯量最少,僅約620Pg(1Pg為10億噸);地表下的土壤碳庫碳貯量則高達2,500Pg。即便是林木透過光合作用固定下來的碳,也都有將近60%進入到土壤中。換言之,土壤的碳貯量遠大於生物與大氣的總和,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地面積共79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0%。台灣高溫多濕的氣候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淋洗作用旺盛,有機碳容易在較短時間即分解流失,台灣高度集約的農耕型態,也使土壤快速劣化,為了使貧脊的土壤快速供應作物養分,農民只好大量施加無機的化學氮肥,反而增加排放土壤的溫室氣體(氧化亞氮,N2O)。台灣2021年有機及友善耕作的比例是亞洲第一,但總面積僅占全國農地的2%。過去少被重視的農業土壤碳匯,如今透過有機耕作和土壤的再生農業,將碳以有機質的型態封存在土壤內,以因應氣候變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