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永續能源論壇》外資看好台灣潛力:海洋能、氫能引領綠色轉型未來

2023-11-23 09:01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瑞典新創公司Minesto執行長艾德隆(Martin Edlund)指出,在台灣周圍的黑潮有數千MW的發電潛力,「只要能掌握適當技術把能量轉化成電力」,「我們正與感興趣的台灣公司進行討論。這長期計畫將使台灣在全球潔淨能源地圖上佔據一席之地。」事實上,Minesto是全球第一個插旗台灣的海洋能廠商,已與台灣海洋大學海洋能系統中心展開合作,調查亞太地區海洋資源。

然而,海洋發電面臨複雜的海洋環境和對海洋生態的潛在破壞。艾德隆指出,瑞典自100年前就開始研究水下發電,從工程角度來看,技術上並不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雖然商轉之前需要大量時間,以解決系統的長期生存能力和堅韌性的問題,但該公司的技術能確保不妨礙船隻通行,也不損害海洋生態和風景。

在對台灣發展海洋能的建議方面,普拉迪耶指出,他唯一的建議是「要有遠見,進行長期規劃」,確保發電裝置能夠長期運作。他舉例,最近歐洲遭到風暴侵襲,所幸一些海上發電裝置成功抵禦了這些風暴,包括大約14至16公尺的浪高。「雖然這些風暴並非颱風,但強度相似。」他建議,台灣海洋能場址在商轉之前要進行謹慎規劃與嚴格測試。

普拉迪耶並建議,簡化私部門對政府的聯繫管道,對於有意在海洋能源項目中投資的公司來說是必要的,而簡化法規將促使項目更快地實現。他指出,台灣龐大的行政體系尚未完全適應新興科技項目。在過去幾個月中,與不同政府部門打交道帶來許多挑戰,擁有更簡化的流程將是有益的。

丹麥領先者的氫能願景

氫燃燒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因而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也是在重工業和長途運輸等難以減少排放領域的關鍵解決方案。然而,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數據,儘管各國將其視為實現淨零排放或碳中和願景的重要選項,實際的投資決策卻僅佔總宣布數的5%。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未來需求不確定性、認證和規範不明確,以及缺乏氫基礎設施。

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畢尚德提到,丹麥的離岸風電公司正積極擴展至氫能等新領域,而離岸風電場有望成為再生氫能的未來製產樞紐。他指出,政治意願和正確的框架條件對於推動新能源發展至關重要,丹麥作為領先者在氫能領域的目標是到2030年建置4到6 GW的電解容量,同時削減碳排放2.5至4.0百萬噸。他相信丹麥能夠在再生氫能發展方面建立全球基準,為台灣以及全球其他地區的可持續能源發展提供靈感和模範。

沃旭能源、離岸風電。(取自Ørsted 沃旭能源臉書粉專)
沃旭能源、離岸風電。(取自Ørsted 沃旭能源臉書粉專)

丹麥風電大廠沃旭能源(Orsted)市場開發經理Roger Fang透露,該公司在台灣的計畫不僅限於風電,還包括氫能領域的拓展。他表示,公司將應用氫能技術在電力、無人機、摩托車等領域,甚至計畫在台灣推出首輛氫能巴士。然而,由於台灣土地有限,建立加氫站面臨挑戰,公司正積極推動第一和第二個站點的建設,也需要鄰近社區對加氫站的安全性有足夠支持和理解。

在投資環境方面,他指出,台灣已成為吸引大量投資者進行太陽能光伏和離岸風力項目的熱點。然而,這些努力的時間表仍受到法規支持和政府參與的影響。他特別強調政府的積極支持至關重要,缺乏支持可能會對公司達成目標帶來更多障礙。他期望政府能在台灣建立更多關於氫能的長期管道。

對於當前昂貴的綠氫經濟前景,他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建設成本逐漸穩定和下降,未來幾年預計將迎來綠色氫更具成本競爭力的時期。他表示,商業上來看,成本對於私營企業的盈利至關重要,而隨著潔淨能源規模擴大和成本下降,企業選擇綠色解決方案的額外成本將減少,使其更具經濟可行性。

企業爭搶電化學人才,發展電池、氫能源、碳捕捉(圖/ThisisEngineering RAEng @Unsplash)
企業爭搶電化學人才,發展電池、氫能源、碳捕捉(圖/ThisisEngineering RAEng @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