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峰觀點:金融海嘯15年,觀察中國金融的崛起與問題

2023-10-09 07:10

? 人氣

數據8.png
圖為中國總體槓桿率。

除了前述的地產開發商與信託公司外,後續又有遠洋、綠地控股等企業陸續傳出實質違約或展期的信用事件,我們也看到中共當局陸續推出包含「降息」、「調降首付比率」、「認房不認貸」等拯救房地產市場的措施,試圖刺激買氣來支持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然而,這些措施主要還是得靠銀行業出面支持,也未見包含中國人行在內的政府部門實質提出資源協助。只要根源的結構性問題未解,治標效果只在短期,相信類似的事件還會繼續發生,這也深刻凸顯中國金融體系自身仍有其沉痾難解,加上美中近年開始的金融脫鉤、「一帶一路」對外放款面臨的當地國家貪腐以及地緣政治挑戰,以至於無法在全球金融市場開疆拓土,更遑論取得全球金融體系話語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或許對於台灣而言,更關切的是中國金融市場近期的問題,會不會波及台資銀行。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中國經濟與金融風險升溫,國內金融業者普遍早有體認,表現在具體數據就是銀行業對中國曝險絕對金額與占淨值比率逐年降低,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2023年第2季底,本國銀行對中國曝險總額已降至新台幣1.01兆元,占上年度淨值也降至23.91%,雙創統計新低,因此預期受到的衝擊有限。然而,也不是因此就可高枕無憂,考量到前述事件影響市場信心,可能造成當地存款人或投資人避險情緒升溫,將對資產配置進行轉移,包括贖回理財商品或將存放在中小型銀行的存款轉存國有大行或直接領回等,不排除後續中國中小型金融機構可能發生流動性危機。一旦中國中小型銀行流動性枯竭,可能衝擊較依賴中小型銀行的中國中小型企業,進而影響中國實體經濟表現,還是可能外溢到台商甚至台灣金融體系。因此,過度擔憂大可不必,但仍須時刻提高警覺,關注動態發展。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選自166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