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白先勇《國葬》不宜編入教科書

2018-09-01 06:00

? 人氣

白先勇在《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中提到,出席白崇禧喪禮的黨政軍人士有千人,沒有提到的是,是否送殯的民眾不絕於途?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白先勇只提到路上有許多軍人向靈車行禮。如果喪禮地點是廣西桂林,即使不必有國葬的規格,想必也會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執拂送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在台灣,一個失去戰場,失去權力的將軍,只有國葬的形式,不會有國葬實質;不接地氣的國葬,只對和他一起走過那一段光榮與恥辱歷史的人有意義,其他人則無感。

民眾如此,擁有權力者又如何看待呢?雖然白崇禧喪禮有國葬的規格,但行禮如儀的成份居多,蔣中正日記寫道:「昨晨往弔白崇禧之喪,其實此人為黨國敗壞內亂中之一大罪人也。其能如此善終……亦云幸矣。」誠然,偉大、不朽的價值不是來自有權力者的頒給,也不一定須由民眾來認可,但這篇小說既然是以「國葬」為主題,就應該有相應的內涵,而不是只把它成與南京中山陵謁陵時的風風光光作一強烈的今昔對比,如果國葬的內涵不足,作者想要表達的敬禮與記憶,如歐陽子所說:「敬禮!就好比《臺北人》的作者,從肺腑深處,用靈魂的全部力量,呼籲號召我們全體一同,向人類的靈性光輝,以及我們一度燦爛無比的國家文化,致上最高最深的敬意。」恐怕會因此變得微弱。

反對編入教科書第三個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是,《國葬》缺乏懺悔意識。

靈堂中進來一個老和尚,原來他是李浩然最得力的手下,「鐵軍司令」劉行奇,副官秦義方回憶劉行奇在轉進來台後曾到公館來探望長官:

「行奇,辛苦你了——」長官紅著眼睛,一直用手拍著劉行奇的肩膀。 

「浩公——我非常慚愧。」劉行奇一行咽泣,一行搖頭。

「這也是大勢所趨,不能深怪你一個人。」長官深深的嘆了一口氣,兩個人相對黯然,半天長官才幽幽說道:

「我以為退到廣東,我們最後還可以背水一戰。章健、葉輝跟你——這幾個兵團都是我們的子弟兵,跟了我這些年,回到廣東,保衛家鄉,大家死拼一下,或許還能挽回頹勢,沒料到終於一敗塗地——」長官的聲音都哽住了,「十幾萬的廣東子弟,說來——咳——真是教人痛心。」說著兩行眼淚竟滾了下來。

劉行奇是慚愧,李浩然除了痛心以外,就是安慰以前的屬下,但這裡我覺得作者似乎輕易地把國共內戰的責任帶過;雖然這裡不是檢討會,但這樣的輕描淡寫實在無法交代,這一篇小說可以說是白崇禧放大的墓誌銘或者縮小的傳記,一個敗戰將軍難道不需要深刻的反省或懺悔嗎?

且用的是「這也是大勢所趨,不能深怪你一個人。」更像卸責,不只脫卸劉行奇的責任,李浩然將軍自己的責任也不必再扛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