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致李遠哲之五:中研院在穩定「向下沉淪」

2023-06-19 05:50

? 人氣

[3] 見〈中研院要求自審科技預算 政院拒絕〉,《新新聞》,2017年7月19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4] 參見〈灣的基礎科學研究,怎麼了?〉,《風傳媒‧點教育》,2020年1月20日。

[5] 見〈三大問題難解 中研院崩壞成必然?〉,《遠見》,2016年6月號。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中研院來函:

日前《風傳媒》諄筆群撰文〈致李遠哲之五:中研院在穩定「向下沉淪」〉,引用國際期刊Nature Index的統計數據,然該統計指標或有侷限,報導中對本院組織與運作或有誤解,也忽視了本院同仁的實際貢獻。為使各界能獲取正確資訊,本院說明如下:

Nature Index 未反映「機構規模」之不同

報導引用之Nature Index為部份國際期刊的出版統計,雖具參考價值,惟其計算論文之數量值(count)及貢獻率(share)並未依機構人數多寡標準化,使機構規模大小成為影響排名的關鍵因素。在Nature Index網站也清楚說明這項指標的侷限[1]。

學術的競爭力不僅是為發表論文,創造知識與具體貢獻更是本質。10年來,本院同仁有近74% 論文發表在頂尖Q1(前25%)期刊(如附圖),即可見本院對論文品質的重視。

圖:2013年至2022年本院與標竿機構發表於Q1期刊的比例。(資料來源:InCites,檢索時間2023年4月18日)
圖:2013年至2022年本院與標竿機構發表於Q1期刊的比例。(資料來源:InCites,檢索時間2023年4月18日)

本院重視臺灣整體研究表現,與國內大學合作強化國際競爭力 

機構排名或可參考,但我們更重視臺灣整體的學術表現及實際貢獻。本院致力國內學術合作、共同發表論文,分享國際排名計算分數,攜手提升臺灣學術水準及國際影響力。除了論文之外,本院持續強化與各大學多方合作,包含常年互相合聘人員、與大學合開「人文講座」至今已近10年、與多所大學合辦「國際研究生學程」及「國內博士班學程」近20年,共同培育數百位博士生;並以共享資源精神,提供高階儀器設施,服務國內學術界。

近年,由於各國大力投入科研發展,我國科研的國際排名下滑現象確應正視;各界應更重視臺灣整體研究能量的提升,並提出培育頂尖人才的具體行動。為此,本院積極呼籲調增全國博士生獎學金,及提升國內高教人員研究加給,已獲政府具體回應。盼能營造良善科研環境,強化國家整體競爭力。

追求卓越,取得激勵人心的重大學術突破

近年本院各領域的研究亮點,多有激勵人心的重大突破。例如,2019年取得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影像、2020年研發世界第一的AI物件偵測系統、2022年發現能改寫生物學教科書的第3種細胞分裂、完成首度大規模臺灣農村的社會文化調查等(摘列如附件1)。

回應關鍵需求,以全方位人文及科學研究貢獻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