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毅觀點:誰說反戰是侵略國的特權? 駁斥一個總統級的抄襲

2023-06-02 06:50

? 人氣

鄉民和吳介民所稱的西方反戰,應該就是臺灣覺青最熟悉的美國反越戰運動。(資料照,顏麟宇攝)

鄉民和吳介民所稱的西方反戰,應該就是臺灣覺青最熟悉的美國反越戰運動。(資料照,顏麟宇攝)

這也許是臺灣特有的政治景觀,思想者可以和完全執政的當權者站在同一個舞台,表演著自己才是憤青和孤勇者的悲壯戲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思想大師拾酸民之牙慧

號稱總統級的智庫「青平台基金會」舉辦「永續民主.世界台灣」系列論壇,5月27日第一場次主題為「民主、安全與和平」,邀請重量級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專題演講,他在Q&A時回答聽眾說:「台灣近來『反戰』說法甚囂塵上,但都有『本末倒置、是非不分』問題,更悖於西方反戰論述真意。台灣並非侵略者,『是要反什麼戰爭?』我們該自問的不是『反不反戰』,而是『要不要團結』反侵略、強化國防,以嚇阻敵國不敢進攻」。

其實所謂「西方反戰都是侵略國的國民反對自己的國家發動侵略戰爭,哪有被侵略國的國民反戰的道理」的說法,是三月下旬到四月,網軍圍剿四個反戰學者連署書的主流說法;愛國鄉民和網紅們並進而標榜自己是「反侵略」派,以貶抑和嘲諷四位學者的「反戰」派。重磅級台派思想大師吳介民,竟然在總統級論壇上淪為拾鄉民酸語牙慧的尾巴主義,實在令人訝異。

鄉民和吳介民所稱的西方反戰,應該就是臺灣覺青最熟悉的美國反越戰運動,先不論反越戰本身寬廣光譜的超級複雜性不容簡化外,反越戰之外的反戰,更豈能以粗暴的「只有侵略國才能反戰」概括之?這種概括絕對是語言暴力,而這個暴力是飽覽群籍的思想大師的大意還是故意?

吳介民認為,台灣人若因《港區國安法》自我審查,反而正中北京下懷。(郭晉瑋攝)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資料照,郭晉瑋攝)

吳介民不可能不知道反越戰之前和之後,在歐洲持續更長時間的,以英國為基地的核武裁軍運動(Campaign for Nuclear Disarmament, CND)。這個裁軍運動發起於1957年,同年蘇聯試射第一枚洲際飛彈和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這是北約老大哥美國在軍備競賽暫時落後的階段,受蘇聯侵略威脅的歐洲人反對用核武來武裝自己的反戰運動。到了1980年,蘇聯在華沙公約組織國家佈署了大量SS-20中程飛彈,北約組織則打算在歐洲佈署美國提供的潘興二號飛彈反制,英國保守黨鐵娘子柴契爾則計畫淘汰北極星潛射飛彈,改佈署新型三叉戟潛射飛彈;這又觸發了新一波的CND裁軍運動。請問,英國是侵略國家還是受侵略國家?從吳介民支持的北約的視角,當然是受侵略國家。但是,吳介民書架上一定有的《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原作者E. P. Thompson就是CND的主要成員,他可能認為北約才是侵略組織!

與統治者站在一起的思想暴力

再看看吳介民的書架上一定也有的另一本書《東方主義》,原作者Edward Said曾經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美國的聯絡人,他是武裝巴解領袖阿拉法特的粉絲,卻也是和平談判的信仰者,更是臺灣反戰四學者推崇的美國反戰學者杭士基的忘年密友。面對遠比自己軍力強大的以色列,巴解怎麼說都很難符合侵略國的定義,而阿拉法特落實了聯合國的和平路徑圖,他代表被侵略者,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請不要隨便說侵略國的反戰才有正當性。

也許用不著吊書袋,和大學生一樣,上維基百科看看也夠了。英文維基百科有一則〈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 (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目,列舉了世界各國在第一次大戰時反戰的力量,有女性主義者、基督教和平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工團主義者等;國家則包括大英帝國所屬各國、俄國、美國、法國、非洲殖民地等,要請吳介民仔細挑選看看,哪一國算是侵略國的反戰?這條目的姊妹條目〈Opposition to World War II (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同樣涵蓋非侵略國的複雜光譜,哪裡能用侵略國才有反戰來胡亂概括。

英文維基百科也列了一個〈List of peace activists (和平主義者清單)〉,多達近千人,固然有許多是所謂侵略國的和平主義者,但也有太多非侵略國和被侵略國的和平主義者。吳介民還在同一個Q&A場合汙衊反戰人士,他說:「反戰在台灣現在變成一種混淆的公共論述,一方面還被認知作戰利用,開始有些概念上的滑溜及置換。有人稱,反戰是為了和平,因此為了和平,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包括委屈的和平、下跪的和平、投降的和平,最後,我們就是下跪委屈求饒,獲得苟延殘喘的生活。」,我們想請吳介民從維基百科的這個名單裡好好挑選一下,到底有多少和平主義者符合他說的下跪投降主義者?如果絕大多數不是,那是否表示吳介民才是在進行認知作戰,概念上滑溜及置換?

多像戒嚴時期的蔣公嘉言錄!

中正紀念堂蔣中正銅像及三軍儀隊禮兵。(柯承惠攝)
中正紀念堂蔣中正銅像及三軍儀隊禮兵。(資料照,柯承惠攝)

吳介民不可能不知道幾乎所有主張和平、非暴力運動的人,都屬於受侮辱、受歧視、受壓迫的群體。臺灣覺青耳熟能詳的,從印度的甘地不合作運動,到反越戰前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到石牆反同志歧視運動都是。要把主張和平的權利和選項從受壓迫者/受侵略者身上徹底排除,認為主戰/備戰價值擁有唯一的、普世的道德正當性,就是一種思想暴力。當這種思想暴力和統治者站在一起時,更有隨時變成獵殺國家叛徒的具體暴力風險。吳介民激動的質問:「我們該自問的不是『反不反戰』,而是『要不要團結』反侵略、強化國防,以嚇阻敵國不敢進攻」,這段話多像戒嚴時期的蔣公嘉言錄!

為何要特別列舉Thompson和Said來與吳介民對質?因為這是本土覺青的文化特性,習慣把西方各種進步、反叛的思潮永遠據為己有,即便本土政黨已經成為完全執政的完全統治者,在文化資本上仍然要化妝成反叛的面貌,因為政權的正當性來自「進步」,反正只要有「萬惡的共匪」存在一天,這個妝隨手畫畫都美過對手。信仰這種文化進步美妝的覺青,通常無法參與文化預算分配的頂層密室評審、沾不到國科會計畫的收編分潤,只能看著政治正確的文化名人得到置入行銷、搶到不需要公開招標的巨型計畫、外包選舉文宣製作等不堪的利益交換。協槓血汗覺青體驗到的是,從「哲學星期五」到《VERSE》宣揚的六零年代西方反叛文化價值,突然轉向要大家擁抱美國地雷、力挺延長兵役、和蔣介石一樣宣示反共備戰、還要出手痛毆曾經挺綠的天真反戰學者,怎麼說都和進步價值有所違和。大師必須解決這個焦慮,只是沒想到大師一出手,祕方不過是鄉民的偏方。

吳介民廣受討論的「中國因素」概念,其實來自美國右翼蘭德公司智庫早年的一個專案報告,也算台派進步論述吸收西洋保守偏方的一種特異功能吧。不過,與完全執政的當權者站在同一個舞台,還自以為正義的替西方反戰傳統辯護,這種對權力的無意識狀態,才是對六零年代的反戰、反文化精神最大的侮辱和背叛吧!

*作者為反戰連署學者之一、「平行政府」副秘書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