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不健康餘命真沒救嗎?全人正向生命教育讓其成功老化又有尊嚴

2023-06-04 05:30

? 人氣

然進入老年階段後,倘仍能夠保持包括全人健康、積極參與社交、持續學習和更新知識、練習正向思維和心理調適、進行有效管理和計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和公益活動、適應老年生活的變化和挑戰、與家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和關係、接受照顧和支援、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注意個人和財產安全,防範詐騙和意外、維持興趣愛好、充實退休生活、尊重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享受自由和尊嚴,使得老年人能夠更好地參與社會生活和貢獻社會。那麼他就能實現成功老化,並得積極地尋求健康、活力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並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和計劃。此外,成功老化還可以幫助社會充分利用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並可減輕對社會福利和醫療資源的需求,進而節約社會成本。如前述,社會福利是實現樂齡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應加強對樂齡的社會福利保障,提高樂齡的生活保障水平,讓樂齡能夠享受公平、公正的社會福利制度。政府和社會應該提高對樂齡教育和文化的關注和投入,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和文化活動,讓樂齡能夠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並能夠參與到社會文化活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醫療保健也是實現樂齡成功老化的重要保障之一。政府應加強對樂齡的醫療保健服務,提供優質的醫療設施和醫療技術,讓老年人在醫療自主下,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治療和康復護理,而非讓不健康餘命失去他成功老化的機會與尊嚴。如露西·坎德拉裡(Lucy Kalanithi)在其臨終前撰寫了《當呼吸停止時》(When Breath Becomes Air),強調人們應該在生命最後的時光中,探討了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並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觀…,尋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伊凡·伊利奇·涅姆琴科(Ivan Ilyich Neimechko)亦在其著作《好好死去的藝術》中提出,人們需要學會正確地面對死亡和終極問題,並在生命的結束前做好準備。諸此種種,強調人們需要學會接受現實和自身的局限性,了解死亡的身心過程、死亡的社會文化背景、各種死亡方式的風險和特點…等,尋找生死意義和價值的認知和理解,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和避諱和更好地處理死亡議題,提高生命質量,實現尊嚴死亡。藉由死亡教育與識能的增強,讓人們從成功老化、善終、醫療自主,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臨終),患者與家屬都可能感到恐懼、焦慮、無助等情緒時,藉長期護理計劃、接受治療意願、設立遺囑和授權書、接受心理支持與家庭和醫療團隊進行有效的溝通…,可獲取更多的支持和全人之關愛與尊嚴。

最後,我們應該認識到,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應及時將生命的正向教育與價值觀納入樂齡教育體系中,教導樂齡學員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以及引導學員思考生命的真諦和意義,即使在現代醫學技術的進步下,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我國之高不健康餘命人口,可通過全人的樂齡教育和專業教師培訓,積極推展健康與法律識能之病人自主權利法,還需要進一步推動科技和創新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培訓和技術支持,讓樂齡能運用科技,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和福利。

生命和死亡教育應是全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不僅是樂齡長者的問題,更應是全體社會應理解和面對的。政府、社會和家庭都應共同參與和負起責任,營造尊重樂齡、關愛樂齡的社會氛圍,通過全面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讓樂齡長者擁有健康、快樂、充實的晚年生活,讓樂齡長者即使處於不健康餘命亦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關懷,實現「新解構」的成功老化,建立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

*作者為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常務理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