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拒絕與美國對話長達幾個月之後,中國最近忽然接連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和駐華大使伯恩斯舉行了會晤,並暗示可能會繼續與美方高級官員展開互動,其中王毅與蘇利文在維也納的會晤長達十個小時之久。從拒不接美國電話到一周三次接觸,中國在與美方高層接觸問題上翻雲覆雨罕見地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對美戰略中的一些嚴重缺陷。
對於「對話」的矛盾態度
「加強對話」曾是中國對美國常念的老話,美中之間業已建立起了「領導人熱線」、「軍事熱線」、「戰略與經濟對話」等多種對話交流機制,中國曾對這些機制如獲至寶,然而當過去幾個月兩國關係跌至幾十年來的最低點時,中國忽然開始不接美國電話,對美國努力控制緊張局勢的努力置之不理,甚至對安排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拜登總統與習近平通話也置若罔聞。在上星期秦剛和商務部長王文濤與伯恩斯會晤前,這位美國大使自去年抵達北京上任以來,基本上從未被安排與中國高層官員會晤。
與此同時,有跡象顯示中國清楚地意識到缺乏對話、溝通的潛在危險。「防止中美之間出現意外,這應該是中美之間最基本的共識」,秦剛上星期對伯恩斯說。
目前尚不清楚是哪一方發起了這次蘇利文和王毅的會晤,中方官方報導也沒有像上次王毅與布林肯通話那樣用「應約」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來突出是美方先提出通話的。
華爾街日報5月12日的一篇報導說,中國最近啟動幾次高層接觸的驅動力之一是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導人年度峰會將於11月在舊金山舉行,北京希望峰會期間習近平能與拜登舉行首腦會晤。
「我懷疑中國的行動可能是為了試探美國的立場,或者避免給人留下他們對控制緊張局勢的努力沒有反應的印象。」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Chong Ja Ian)說。
中國曾堅持給對話設置前提,稱不能為了溝通而溝通,更不能一邊尋求對話一邊又損害中國利益,不能一邊尋對話,另一邊卻對中方進行惡意打壓,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美國為重啟這次高層會談作出了任何讓步。一名資深白宮官員在王毅和蘇利文會晤後的簡報會上也表示,美國拒絕要有先決條件才能進行外交接觸的作法。
此外,中國雖然顯示出重啟對話的意願,但在王毅和沙利文和的會晤中提出的一些要求與美國政治現實相距甚遠。官方的《環球時報》從一位熟悉會議的高官處獨家獲悉稱,中方在閉門會晤中強調,在無人駕駛民用飛艇事件中美方「必須從事件中吸取教訓」,「停止遏制打壓」。
美國目前的現實是,預計拜登總統可能很快簽署一項新的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國一些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此外,美國國會參議院還在推動一項被稱為「中國競爭法案2.0」的法案,而這兩項措施都可能在規模或/和深度上超過以往出台的很多類似的行政命令和立法。
「北京仍然認為任何摩擦都是美國的錯,並要求華盛頓讓步。"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莊嘉穎在給美國之音的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種做法可能會限制美中關係的進展,因為美國堅稱他們正在做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情,並且認為沒有任何需要作出根本性改變的理由。」
為期兩天的會晤,雙方事後只發表異常簡短的聲明,而且中國外交部只有一小段100多字的消息。「通常這意味著會晤沒有任何重大突破,」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合夥人艾娃·沈(Ava Shen)對美國之音說,「如果有的話,雙方就會發表一份聯合聲明。」
頂層戰略缺陷制約溝通對話
彭博新聞社星期一(5月15日)報導說,台灣立法院院長游錫堃當天前往美國國會山訪問,這無疑是美台交往中的又一重要進展。報導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說,游錫堃將與國會眾議院的中國委員會的成員會面。此外,據彭博新聞統計,去年年至少有37位美國國會議員訪問台灣,人數之多創近十年來新高。
中國針對美國的戰略設計包括與美國各界建立了近百項廣泛的交流對話機制,但令人費解的是,與國會互動一環嚴重不足。中國領導人訪美時極少拜訪國會,美國議員近年來訪問中國也已十分罕見,上一次中國領導人在北京會晤國會高級代表團還是2018年。
中國的環球時報在一篇有關王毅和沙利文會晤的評論中說,在拜登政府官員頻頻發出與中方加強溝通、重啟對話的信號之際,要「警惕』國會暴政』阻礙美國對華善意」。
前美國參議員和駐中國大使博卡斯最近給了中國兩條建議,第一就是「要跳出原有的框架」,邀請議員訪華。北京的全球化智庫創始人王輝耀最近也在南華早報上撰文呼籲重啟美國國會議員訪問中國大陸。他說,美國國會現已事無鉅細日漸深入參與對華關係,不接觸的風險會更高。
至少有一位「國會暴政」要員公開表示希望訪華。代表矽谷大部分地區的加州民主黨眾議員卡納(Ro Khanna)表示,他計劃今年訪問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努力穩定美中貿易關係並加強與台灣半導體行業的聯繫。
中國的敗筆之處或許正是台灣的成功之所在。國會已成為美國力挺台灣的最重要力量之一,蔡英文訪美雖然還沒有進過華盛頓,但已在相當程度上贏得了國會山。
「儘管北京對美國體制的不同以及國會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作用有所了解,但他們仍然認為美方在官方交流方面的主要聯繫點仍然是白宮。」歐亞集團的艾娃·沈說,「我認為北京方面仍然期待拜登與國會協調,確保他們的立場保持一致。」
中國與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簽有界定雙邊關係為某種程度的「戰略夥伴」的正式聲明,這甚至包括了英、法、德、澳大利亞等美國最緊密的盟友,美國是唯一沒有與中國簽有類似聲明的主要大國。
美中兩國上一次元首級發表共同聲明還是在2006年,略具諷刺意味的是,那是一份有關兩國加強交往對話的聲明。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曾簽署了《美中關於啟動兩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的共同聲明》。
北京高層人士對《環球時報》透露說,王毅在和沙利文的會見中強調,中美關係大局不能簡單用「競爭」來界定。長期以來,中國拒絕了美國的競合的定義,但也沒有提出自己相對的表述,在將幾乎所有主要國家關係都定義是某種程度的「夥伴」的同時,最為重要的中美關係卻缺乏清晰明確的「頂層」定位表述。
中國提出過「新型大國關係」,但又稱跟中國有這一關係的典范國家是俄羅斯,僅這一點就足以令美國很難認同。
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兼職高級研究學者、曾任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的孫哲曾對中國對美政策的這一根本性問題表示質疑。他說,分析中國對美戰略「必須從中國是否有一個連貫、明晰和準確的對美戰略目標,」,「以及中國是否有全局性的或者說是『頂層設計』性的對美戰略規劃和戰略方針,」等角度考慮。
彭博社的報導說,為了緩和緊張局勢,拜登政府目前正試圖提出一系列的接觸來讓中國難以拒絕,除了布林肯國務卿的訪華以外,這些接觸包括財政部長耶倫、商務部長雷蒙多在某個時候訪問中國的可能性,並尋求國防部長奧斯汀與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下個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期間舉行會談。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高層的互動最終是否得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