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春天,對於投資於中國的國際資本而言,喜憂參半。
喜的地方在於,中國經歷了去年底突然全面放開疫情管控,然後重開國門,2月份的春節開始報復性的消費,再到「五一」長假的2.7億人次出遊,中國市場強勁的需求,相比於高利率下低迷的國際需求,使各國資本都不由得心動。
憂的地方在於,中國對待外資的態度似乎表裡不一。在官方層面,從博鰲論壇到全國「兩會」,官方都不忘大力宣揚降低門檻,吸引外資。但實際上,德勤、美光、貝恩、明茨,以及日本的安斯泰來製藥等知名外企今年以來密集受到中國政府打壓,美國商會也報告稱,在華美企日益擔心地緣政治爭端對在華業務的負面影響。
在中國這樣的討論也不絕於耳,比如在中國最成功的外企之一蘋果公司,在印度的產能規模翻倍,並在孟買開設全國第一家蘋果店,再加上印度人口此時超越中國,有聲音擔憂,外資是否分散佈局,從中國部分撤離?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經濟和政治環境中,外資將在中國經濟版圖中扮演什麼角色?
外資增減之謎
僅從數據層面,國際資本在中國投資的狀況,似乎有矛盾之處。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描繪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達到1891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8%,僅次於2012年,高於有統計以來的其他年份。
同樣是官方數據,來自中國外匯管理局則描繪另一番景象——202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為1903億美元,顯著低於2021年的3340億美元以及2020年的2531億美元。按此數據,去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降幅達到43%。
誠然,兩個機構的統計口徑不同,但中國外匯管理局按照國際收支統計與國際通行口徑更接近。比如,在統計直接投資帶來的負債時,包含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未分配利潤、已分配未匯出利潤等項目。
此外,外企似乎在中國利潤堪憂。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大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872.1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2.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降幅35.7%,下降幅度最大。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主席華剛林向中國媒體表示,中小美資企業的全球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因此疫情中其中不少已經關閉中國業務;再加上近年嚴格封控下,無法進入中國實地考察,新進入中國或擴大生產投資的決策都更為困難,少有新企業進入中國。
「外資和外企在中國投資和利潤都在下滑,已持續一段時間,使它們持續離開中國。當然有人離開,也有人來,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大規模投資中國市場。這代表西方企業家對於中國市場的理解差異非常大。」安邦智庫創始人陳功向BBC中文表示,不過,外資和外企依然是中國生產活動的重要觀察窗口,其持續離去表明,中國經濟雖然有所復蘇,但中國的生產活動及前景並不令人樂觀。除非中國經濟出現結構性改變,如更多轉向消費,否則增長是不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