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文資保存的窘境和展望

2023-05-07 05:30

? 人氣

位於台北101 大樓旁的「光源舞台」,將帶來舞蹈、馬戲特技、民俗藝陣、合唱、爵士樂等豐富多元的節目。(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位於台北101 大樓旁的「光源舞台」,將帶來舞蹈、馬戲特技、民俗藝陣、合唱、爵士樂等豐富多元的節目。(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一、為何台灣文化資產(以下簡稱文資),往往一味地外包簡餐廳、咖啡廳、文創商店等窘境?

(一) 文化(價值)論述不足
台灣史400年,是世界近代史的縮影。台灣因位於東亞中心點,不但產生漢人移民文化,也於1624年至1662年間的歐洲強權侵入,接收了以荷蘭為主的歐洲文化。1662年起,連同鄭成功政權與大清帝國政權,台灣接收了230年之久的河洛人及客畬、滿韃等東亞移民文化,扮演了開墾台灣角色,並引進以河洛文化為主的移民文化。使原本居住於台灣各地平原區的平埔族逐漸被同化,最終於20世紀初幾近消失。而河洛文化,也涵蓋台灣所有食衣住行生活習慣及宗教文學等。如台灣的節慶禮俗文化也在此階段深深受來自河洛文化影響。新正、端午節、中秋節於此階段變成台灣三大節慶,而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等河洛人傳統節日,在台灣民間也有漸趨發展相同或帶有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演進形成多項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東港迎王、頭城搶孤等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895年起,日本因為馬關條約因素,在短暫乙未戰爭後,終自中國手中接收台灣,並展開為期50年的日本統治,經過理蕃政策的執行,原住民各政權亦紛紛納入日本殖民地,在大環境的變遷下,台灣文化注入大量來自日本文化的影響。日本於台灣實行現代化,過程中確立了依法統治的規範,建構現代社會衛生、教育、交通等內部結構的改造,並讓台灣文化混雜了歐美文化及東方的亞洲文化。不但如此,更經由一些西洋器物制度引進,讓洋化風俗導入台灣,並讓台灣進入近代的開始。1936年,日本所轄台灣總督府推行的皇民化運動成為台灣本土文化發展產生變化的重要因素,讓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間的差異持續擴大,部分人士則認為此等運動造成的二戰期間的台灣文化發展停滯不前。

1945年台灣光復,但由於文化的差異,以及要把台灣人從自己是日本人轉變「我是中國人」的艱難,使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經歷一大段摩擦之路。如228事件、白色恐怖等使台灣在70年代國際外交受到危機時迸出「黨外勢力」的聲音。雖然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間的關係經歷一大撕裂的傷痕,並在國民黨高壓威權統治下兩邊人們飽受壓抑和恐懼。然而中國來的外省人也帶來豐碩的文化元素,如華夏文化、漢、滿、蒙、回、藏等族群之文化。

19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1971年,周書楷黯然帶領中華民國代表們,退出聯合國。

直到1970年代新帝國主義(同時是石油危機、中美建交、退出聯合國時期),台灣也被納入外商國際企業的版圖,走向資本主義的物質消費時代。因此,文化藝術界人士拋磚引玉提出鄉土主義,建立台灣主體性,並成為1980年代民主化和解嚴的社會運動鋪路,孕育衝撞和狂奔的年代思想的溫床。1990年代民主轉型,這時台灣威權解體,由中央集權解放中心式的勢力到地方社區。如1994年社區營造正是一種由單一神祉的信仰,轉換到地方多眾神祉的年代,而地方草根力量之勢力參差不齊,不免有黑金勢力直至今日雖稍有改善,但仍為嚴重,成為社會隱憂。2000年全球化時代以及教改進入十年(進入台灣主體性課綱時期),而台灣經濟進入泡沫化,雖主體性日漸成熟。台灣經濟和社會盛況達到高峰,而也在此經濟進入轉折、產業西進,政治空轉的時代。到了2010年代台灣世博後台灣從此殞落(沒追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互聯網時代,而大陸銜接上了)。2014年太陽花使年輕學子重拾政治熱情,亦推蔡英文總統上台,但2年的執政大失民心,2018年九合一大選中大敗。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的雨傘運動,才保住2020的總統大選,民進黨以「抗中保台」重新拾得民眾支持,並成立數位發展部,藉由數位網軍(社群粉轉)大量洗腦民眾、迷因梗圖向內宣傳年輕人,而夢終究是夢,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終究醒悟,不在信仰其政治操作,2022大選遭大敗!如今,台灣人的信仰面臨消逝,核心價值觀面臨解崩!社會在做最後掙扎。然而無良(紅)媒體和有心政治人物不斷洗版,極力打擊台灣價值體系的最後一塊土地,台灣何時面臨著「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時間在倒數,實在岌岌可危。而側翼網軍亦非真愛台灣,對此冷眼已故。

由以上論述,可得知,台灣對於文化脈絡的主體性論述,並非完整。呈現斷裂式,雖歷經數著有意義性和歷史性的政權,但可惜於當局者無心梳理、整理前代歷史文化之脈絡,進行客觀統整和整理,以至於建立主體性文化脈絡論述。因此台灣文資保存無法完整說明其歷史精神和文化脈絡中的意義性。故文資保存活化、再利用後便失去文資原有之精神。

(二) 商業(價格)經營能力不足
文資保存後之活化以及再利用,文化論述含糊帶過,並在歷史文化脈絡上相當違和的置入存在著。這先不說文化論述,在商業市場思維和邏輯上也草草了事,未做長遠的規劃,沒有行銷策略、文資市場生命週期的書寫整理。也就是說: 有政府補助了也成功保存了,並有個開張的咖啡廳的門面,就可以交差了!沒有繼續書寫文化歷史精神之於當代社會的文化生活的日常脈絡,亦沒有做好客群的定位,一味地文創商店又在沒有甚麼年輕人的偏鄉!導致成為蚊子館!這就是沒有劃出市場腹地和區分客群,以及納入成本效益的考量,隨隨便便的結果。如姚瑞中年走遍全台逾700座蚊子館,揭發選舉芭樂票亂象。

二、台灣文資保存的觀念與制度上如何銜接國際潮流?走向正軌。

屏東2022斜坡上的藝術節「心之部落」榮獲2023美國「謬思設計大獎」肯定。(圖/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提供)
屏東2022斜坡上的藝術節「心之部落」榮獲2023美國「謬思設計大獎」肯定。(圖/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提供)

(一) 整體性保存「再造歷史現場」,整合觀光方案改善交通。何謂「再造歷史現場」呢?再造歷史現場為文化部於105年提出「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將文化資產保存視為重大公共投資,並於106年納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鄉建設-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至114年預計投入100億元。在過去既有單點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及修復活用基礎上,更強調人民與土地、歷史記憶的重要性,擴大到區域性的文化資產保存,進而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文化保存整體政策,落實文化保存於民眾生活中。它打破過去單點、單棟、個案式的文化資產保存,整合地方政府及跨部會計畫,將臺灣古績、歷史建築與聚落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場域,納入國家整體治理策略,並擬定永續性的維運計畫多元活化再利用,亦運用新興數位科技,讓民眾感受過去的歷史記憶與現場,使歷史現場與民眾生活結合,營造有魅力且宜居的高品質城鄉環境。其4大推動原則:
 1. 文化資產整體策略的治理思維:文化治理決定文化的深度,而文化的度則能夠決定城市的意象與願景。因此,「再造歷史現場」強調以文化治理帶動城鄉發展,而非單點、單棟或片斷的文化資產保存。
2.  復育文化生態以軟體帶動硬體:由軟體帶動硬體的規劃,將文化價值與當代重新連結,其重點在復育文化生態,而非一味復舊。
3.  文化資產的公民運動:透過社會參與及不斷累積對話,帶動在地人文歷史及形塑文化資產意識。
4.  文化資產空間的歷史連結與多元想像:歷史場域活化再利用在承載歷史記憶及文化脈絡時,需思考空間用途的多元想像,進而將歷史文化記憶與脈絡重新連結當代、在地生活的需求。

(二) 而整合觀光方案,改善交通。簡言之,文化觀光是從事與文化有關的觀光活動,文化觀光是將觀光活動與文化資源相融合的一種旅遊型態。也就是透由觀光供給面(旅遊地)提供的人文歷史、古蹟文物、風土民情、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地方特色美食體驗..等,滿足不同旅客需求所進行的旅遊形式。如地區文化觀光旅遊諮詢服務專線和服務處、在地培訓專業導覽解說服務、「一卡通」整合台鐵和客運、小黃公車、U-bike等交通工具之「儲值卡」、客製化遊程設計服務民間公司(並成立商業協會)、地方特色美食及伴手禮極其網購電商通路、住宿訂房專業平台及評分回饋和比價地圖、在地小吃和觀光景點、醫療及宗教地圖等。

2023北港光影藝術節以無人機在高空呈現媽祖形象。(圖/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提供)
2023北港光影藝術節以無人機在高空呈現媽祖形象。(圖/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提供)

(三) 2017年全國文化會議中,「文化超越力」議題的結論亦指出,應「創造文化科技,推動跨域共創共享」,跨越「領域、地域、場域」所造成的隔閡,建構全民可「共同創造」也「共同享有」的文化環境。文化科技不只能生產暢銷的文化商品,以絢麗的新科技爭取消費者的目光,還能「承載人心的情感溫度」(劉俊裕,2017),成為新時代的「文化表述能力」與「商業契機」。如 電商、NFT、直播、虛擬實境之沉浸式體驗、國民記憶庫之全民共筆、專屬國際和國內節目頻道、網路社群之經營(Facebook、Youtube、Instagram、LINE、Twitter、TikTok)等。並結合藝術節,如《神不在的小鎮》,成為思考者、執行者與數位轉型的嘗試者。使文化與科技再次相遇、再次擁抱在一起。

三、結論

文化來自日常生活,文化是否存在,決定於你我對於生活的小細節,並與日常生活當中每一個人的對話。生活中是否有感人的故事?我們是否用心生活?重拾自我(台灣人)信心,讓世界看見台灣和愛上台灣。而前提是 媒體改革、產業升級、組織轉型、社會改造、生產模式轉型和升級、公共政策哲學之建立,台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下一個時代是「反物質」的時代、「意義創造」的時代!所有工作會被AI取代,而人類不再以知識創造物質的努力工作,維持世界運作。人類將「以知識創造意義」,使AI來服務我們,我們與AI的關係才有「主客性」,這才是新時代核心精神!

參考資料:
1.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B0%E7%81%A3%E6%96%87%E5%8C%96%E5%8F%B2 
2.https://www.ey.gov.tw/Page/5A8A0CB5B41DA11E/90f0af5e-5a83-48ad-8012-12c90619ec4b

*作者為南科工人 美術系畢業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