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學》李勇政:十年磨劍,刀刀見血

2018-08-11 05:50

? 人氣

這句話觸動了李勇政,「資訊氾濫的時代,當你還來不及歡喜或者悲傷的時候,這件事就過去了,很不真實。但很多事會在個人心中留下印記,有所感受。」他說,「這件悲傷的事情,讓我不能掩飾自己的情感,必須去做這一件作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勇政《死亡,我多年的夢想》 行為 2015年
李勇政《死亡,我多年的夢想》 行為 2015年

李勇政用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天然鹽塊,在天津塘沽海灘上擺放成「死亡,我多年的夢想」這8個字,鹽塊在潮水的沖刷中很快融化掉,回歸到大海之中。「我們總是在面向未來時,匆忙地埋葬過去,有些東西是不能逃避的,有些東西是需要紀念的,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李勇政說。

《死亡,我多年的夢想》局部。
《死亡,我多年的夢想》局部。

每個藝術家對現實感受不一樣,用力的方式也不一樣,李勇政更願意用一種委婉溫和的方式去處理一些敏感事件。「我努力把自己想說的話隱藏起來,作品只是一個起點,我不想說太多,太多的言語,會讓作品顯得封閉。」

他不希望作品存在一個封閉的系統和固定的釋義中,而是一件具有開放性、讓人發散思維的作品,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個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

李勇政關注更多的是此時此地的現實,對切身的現實具有強烈的敏感性。「中國是特殊的地方,我真實的生活於此,我們面對的事情和遭遇的現實就在這裡。從我所生活的土地,所感知的問題去作出回饋,這是我的獨特性,也是真實真誠的。」

魔幻一樣的現實,是激發李勇政創作的源泉,他在這片土地感受糾結和壓抑,也是這片土壤的遭遇和所見所聞,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批評家、策展人呂澎指出:李勇政的可貴之處在於,他通過西方藝術——政治的切口,闖入了中國當下的感性之中,這種感性整體的蘊藏在生存圖景的基底層面。

藍慶偉表示:「雖然很多時候李勇政的作品會令人直接聯想到各種社會事件,但我仍喜歡稱他為觀念藝術家,只不過在他的素材中涉及了社會事件。」

李勇政《木板上的鹽》木板、食鹽、白色塗料 尺寸可變 2012
李勇政《木板上的鹽》木板、食鹽、白色塗料 尺寸可變 2012

李勇政回應:「在我看來,關注現實,走向社會,是當代藝術家們唯一可做的事情,沒有什麼比具體事件中滋生問題更真實,意義都是從具體的人與人交往中產生。你要對他作出反應,只是回饋的方式具有獨特性而已。」于李勇政而言,「作品只是現實的標本」。

他認為,今天的藝術已經落入一種「被定義的概念中」,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藝術在於創造,創造在於其不可預見、不可定義和不可歸類,這才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藝術最美妙之處就是把我們置身于不被定義或者不被確定的邊緣性中,這才是藝術家該幹的事。」

在何工看來,中國問題無疑是當代藝術最具內爆力的資源,但這種能量被大多數本土藝術家忽略,「市場誘惑催生作品產品化的偽當代大軍,規避意識形態風險的所謂‘智慧’閹割了這支大軍。」

何工認為,李勇政屬於個別者,有知識儲備,有問題意識和揭示問題的勇氣,有圖式和方法敏感力。「李勇政的個體意義就在於他的在地問題意識和有效的表達方式,問題之所在就是他藝術的邊界之所載和方法之所在。」

李勇政更多作品

李勇政 《有鹽》喜馬拉雅鹽 2017
李勇政 《有鹽》喜馬拉雅鹽 2017

用喜馬拉雅山岩鹽複製一張網路上的地圖,地圖記載了在西部地區主動選擇死亡的人位置,觀眾可以行走在上面,能聽到鹽脆裂的聲音。

李勇政《是的,今天》 裝置、影像、現場 尺寸可變 2017
李勇政《是的,今天》 裝置、影像、現場 尺寸可變 2017

一些來自山區的未成年的少年,在大城市的搏擊俱樂部學習格鬥,經媒體曝光後,當地的教育部門,將這些少年接回原籍。作品以此為線索,聯繫部分少年,並在這些少年的故鄉,請他們在田野,山間進行搏擊的表演,這些場景以影像的方式在展廳裡播放,同時播放的還有,少年故鄉的老人吟唱的關於現實歡愉、痛苦與死亡的古老歌謠。

李勇政《禮物》互動裝置 100炮彈模型、鐵軌、推車、VR視頻 2017年
李勇政《禮物》互動裝置 100炮彈模型、鐵軌、推車、VR視頻 2017年

展覽裡炮彈模型,來自互聯網銷售平臺,這些炮彈模型是被做作為辟邪、鎮宅的吉祥物出售的。觀眾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戴上VR眼鏡,將手推車從鐵軌的一端推至另一端。

*本文原刊《新美學》微信公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