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美學》李勇政:十年磨劍,刀刀見血

2018-08-11 05:50

? 人氣

到了2008年,李勇政的架上繪畫已經變得非常接近觀念藝術了,「我知道再往前走就只剩下形式趣味了,和我的生活關系不大,違背我的表達方式和目的。對我來說,它一定要讓我感覺到刺激,讓我感覺有意思、好玩。」李勇政說,「如果我做出來的作品不能讓我感到興奮的話,我做他幹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年,李勇政將之前完成的油畫作品,分割成若干小幅作品,用油畫和其他人交換秘密。這一資訊在互聯網發佈後的一個月內,他收到231封來信,共16.4萬字,他通過郵寄方式,送出分割後的300多件油畫。這一事件成為李勇政全面轉型的第一件作品——《交換秘密》,在此之後,他徹底調轉了創作方向。

李勇政《秘密交換》2008
李勇政《秘密交換》2008

此後的創作,李勇政進入一種很好的狀態——自由探索、愉悅釋放。「不再找到和我接近,或者讓我感覺重複的藝術形式;不再被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方式影響,進入一種行為、邏輯都自成一體的方式。」

他描述這種狀態就像黑夜行走一樣,剛開始有燈指引,後來燈熄滅了,逐漸適應黑夜,仍在繼續走,雖然看不到目的地,也會讓人激動和興奮。「只有將自己置身於一種陌生的狀態中,創造才開始,那種狀態很有意思!」

李勇政如魚得水,不斷創作出讓藝術圈為之一亮的作品,他也在藝術圈裡名聲大噪。李勇政介紹,最初幾年創作的一些作品在形式和精神上,還受到日本「物派」、義大利「貧困藝術」的影響,但隨著創作的深入,越來越多考慮藝術家這一身份的社會性。

李勇政《看!看》不銹鋼鏡面、水、氣泵 50×50×50cm 2013
李勇政《看!看》不銹鋼鏡面、水、氣泵 50×50×50cm 2013

如果將李勇政的作品進行分類,會涉及一些宏觀的詞彙:網路與「遊戲」、生命的回應、歷史的溫度……要將李勇政歸類為裝置、行為、影像,或者觀念藝術家,都是武斷的,他的藝術形式甚至無法歸類。李勇政笑言,「當我們很難下定義時,也就非常有意思了,所謂新就是在不被定義的狀態下彌漫,這才是我喜歡的狀態。」

「作品只是現實的標本」

李勇政的作品甚至都不能稱之為「作品」——沒有完成狀態的「物」,也不局限於美術館。比如《秘密交換》,這些作品不在美術館陳列,沒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傳遞一快磚》完全在互聯網上發生,創作是不是完成不是他所決定的;《死亡,我多年的夢想》完成了,反而什麼痕跡都沒有了。

儘管如此,在藝術家何工眼中,李勇政的創作可謂十年磨劍,刀刀見血。在馮博一看來,李勇政的創作充滿了生命內在的「灼痛感」,「這種灼痛來自民間,來自他生活的本源,更來自他自身對苦難記憶的反復咀嚼和不盡的體恤。」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茨竹村4名兒童在家中口服農藥中毒死亡,哥哥張啟剛留下的一份簡單遺書:「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