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伯泉觀點:華語留學產業評鑑形式主義與警總化

2023-02-17 06:50

? 人氣

大學、校園、教室。(資料照,林旻萱攝)

大學、校園、教室。(資料照,林旻萱攝)

華語是全球第2大語言,只有台灣與中國以華語為主,中國專制,台灣民主,因此華語留學是台灣獨特產業,有護城河的教育觀光戰略產業。其次中美貿易大戰連動政治經濟結構改變,台商回台設廠,台積電等半導體擴廠。但是在少子化海嘯的人口結構下,台灣的勞動結構已經不是缺工而是「嚴重缺工」。這三個結構因素交錯下,2022年國安會與國發會要求教育部、僑委會倍增外國生來台成為台灣未來的中階技術幹部,「華語留學產業」的重要性清楚浮現,一個新觀念也更清楚顯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觀念:正常的私立大學一間都不需關門

過去的社會觀念是台灣的大學太多,應該把大學關掉,因此教育部2022年新公布退場條例要把專案輔導的私立大學關掉。但同樣是2022年的社會新觀念是只要是正常的私立大學,一間都不需關門。這是兩極繽紛矛盾的有趣時刻。因為孔明草船借箭(擴大招收僑外生來台的華語留學)是台灣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再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草船借箭的主力船艦就在私立大學,因此正常的私立大學一間都不需關門。國立大學招生壓力低動機低,草船借箭的效率低。準此,從新觀念出發,就可看到完全不同的視野,也可看到教育部政務官的施政可再精進之處,本文僅例舉3個擴大招收僑外生華語留學的障礙。

華語留學障礙1:華語中心境外招生資格評鑑的形式主義與扭曲

筆者在「台灣華語產業的反向乖離與華語中心查核的合理性」(風傳媒2022.07.05)清楚指出:教育部要進行華語中心品質查核,但筆者發現教育部公文的「查核品質低」,僅以查核項目之一的華語教師資格為例,教師資格就出現4種不同的版本,這是「查核品質低」的事實。筆者再發現這不是「臨時的偶然錯誤」,而是「錯誤故意運作多年」。教育部的華語教師資格規定是華語系所或華語認證都可以,但評鑑單位評鑑華語中心的實際操作卻是只看華語認證,故意錯誤評鑑各大學華語中心很多年。

今年年初筆者受邀擔任H大華語中心自我評鑑委員。H大華語中心自我評鑑報告記載符合資格的華語老師似約有10人。另一位評鑑委員善意指出:真正實際評鑑時,這10位華語老師只有4位符合資格,因為評鑑時,華語教學系所畢業者都不符合華語老師的專業資格,但非華語系所畢業者只要通過一個連華語教學實習都沒有的所謂認證考試,就是符合華語教學專業資格。按此推理H大屆時無法通過評鑑,因為10位華語老師只有4位符合資格?

評鑑後在H大餐廳,筆者私下詢問這位很有經驗的評鑑委員:教育部白紙黑字寫華語系所或華語認證都可以,為何實際評鑑時,只有華語認證被承認為符合資格的師資?這位評鑑委員說,這是「評鑑內規」。在旁的H大副校長當場很不以為然,怎麼可以這樣?這位評鑑委員說,評鑑單位召集開會時,就是有這樣的內規,他可以反應意見,但是他只有1票。另外,這位評鑑委員也提到,過去幾年評鑑設定的通過率低。而沒通過的大學,往往就是最需要通過華語評鑑,以擴大招收外國生以求活路的大學。上述事實顯現所謂的第3方評鑑單位並非公正的第3方,其可能為了增加評鑑業務收入,有意無意地降低華語中心評鑑通過率。如同錯誤扭曲華語老師資格只有華語認證,以便增加教育部華語認證考試的報名人數。

筆者就看過一所私大,歷經3次華語評鑑不過關,最後才勉強過關。過關後,教育部優化輔導3年,但輔導3年仍然不知如何營運華語中心,覺得很困擾。這牽涉到所謂華語中心評鑑(境外招生資格審查)是形式主義化的評鑑。例如上述很有經驗的評鑑委員,抓著H大的自我評鑑報告書,以形式精神(純粹的形式主義)指出大約100個需要改善之處。筆者是college of science畢業,深知理學院的形式科學精神很重要,人文社會科學的形式精神也很重要,但華語中心經營是「社會工程」,「形式作文」寫了100分,通過形式主義評鑑,又so what?通過以後還是不會經營。正如同學術界怨聲連連的所謂系所評鑑,當時不是「寫作文100分」都通過系所評鑑了嗎?怎麼一堆系所突然少子化來臨就都關系關所了。教育部幸好及時踩煞車,把系所評鑑廢除,只保留校務評鑑,降低矛盾與抱怨。

教育部推動「優華語計畫」。圖為外國學生在台灣老師指導下練習書法。(來源:政治大學)
教育部推動「優華語計畫」。圖為外國學生在台灣老師指導下練習書法。(資料照,政治大學提供)

為何評鑑通過,優化3年,還是不會經營?這牽涉一個更重要的概念。上述很有經驗的評鑑委員在評鑑時說,一般華語界把華語中心分成兩類:營利型與服務型。這個分類似乎是錯誤也是正確,正確是指從財務預算層次,鬧區的華語中心是營利型像補習班,其餘大學的華語中心往往需要編行政預算做服務。錯誤是指這個財務預算分類,無法解釋華語中心的功能原型,以致評鑑委員往往「很外行」不了解評鑑對象華語中心的經營功能,如何進行評鑑呢?另一個錯誤是大學華語中心不宜「營利型」,因為大學是免稅的非營利法人,若一般華語界真的說成「營利型」,有點錯愕。

華語中心的功能原型是什麼?筆者(2022)提出當前的台灣華語中心至少有4種功能原型:推廣型(少數在鬧區或夜市的華語中心)、開課型(只負責教學的華語中心,類似語言中心)、招生型(以替大學招學位生為華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例如需要求活路的私立大學)、交流型(國立大學的招生壓力低,以國際交流為主要活動)。當然有些大學的華語中心會有功能混和或整合的情形。評鑑單位找評鑑委員,往往圖方便性,找華語系所的教授來擔任,往往又是以國立大學華語系所為主。國內華語系所教授的研究幾乎集中在微觀的教學領域,因此評鑑委員的專長適合評鑑上述4種功能原型的「開課型」華語中心。但是對於招生型華語中心非常陌生、對於推廣型華語中心沒有經營經驗,交流型往往是國立大學則稍有瞭解,但也不是每位評鑑委員都有主辦國際交流的經驗。進言之,國內華語中心放在大學的政治環境中,其經營很複雜。所謂「境外招生資格評鑑的華語研習生招生非常繁複又瞬息萬變」,評鑑委員對於如何經營華語中心,很少有經驗。即便有經驗也往往是比較簡單的鬧區推廣型華語中心。換言之,評鑑委員基本上對於教學層次內行,但對於經營華語中心很外行。這樣就可解釋上述的華語中心評鑑通過再優化3年,仍然不會經營華語中心的怪異現像。準此,筆者早就在期刊論文主張廢除所謂的境外生招生資格評鑑,改採其他模式。系所評鑑都廢除了,還需要這種模式的華語評鑑嗎?因為不具重要意義,往往流於形式主義或者權力鬥爭,無助於台灣華語產業的健康發展。

華語留學障礙2:所謂代訓華語中心竟然是剝華語老師兩層皮的機制

筆者在「台灣華語產業的反向乖離與華語中心查核的合理性」(風傳媒2022.07.05)提出一個重要的看見:在當前的結構下,政府創造穩定的國內華語教學市場已經可做到,政務官要進一步確認的是第一市場是否有大量的專任華語老師就業機會?台灣華語產業最重要的第1市場,在過去兩年,好不熱鬧與好不悲慘,很諷刺的反向乖離。這項乖離在2022年有絕佳的反轉機會結構,但能夠反轉嗎?

上述專文發表後一週,教育部公文確認擴大招收僑外生的華語先修生制度通過的大學名單,每位華語先修生一年要上720小時華語課,培養未來可留在台灣四大產業的外國學生,成為中文程度佳的留台幹部。這是台灣華語產業絕佳的反轉機會結構,政務官確實做到創造穩定的國內華語教學市場,確實希望改善華語老師悲慘的勞動狀態,例如教育部指定經費補助只能用在華語,就是希望華語補助不被挪用,能直接幫助華語老師。筆者分析後認為台灣有機會創造100位專任華語老師的勞動機會,若再加上高教工會的組織協助,組成專任華語老師工會就能反轉台灣華語產業的反向乖離。但是2022年竟沒有成功?到底怎麼回事?出現什麼華語留學障礙?

首先是教育部技職司認定華語先修生制度的經費補助,華語老師只能兼任,不能專任。這當然很奇怪,上述制度若落實後,一位華語老師每天固定到勞動場所,每週往往教20節以上甚至將近30節華語課(專任講師每週授課時數是12小時),還要輔導學生通過華測考試,竟然只能兼任,不可以專任?當然離譜。經筆者與教育部各單位協調,技職司似不再堅持只能兼任。但是華語老師還是很少被聘為專任,到底為什麼?這還牽涉一個技術問題,教育部在規劃華語先修制度時,係以上述「推廣型」(營利取向)或「開課型」華語中心為參考對象,對華語中心的經營沒有深入理解。因此,認定華語先修生每班是15人,超過1至2人仍是可接受範圍。只要有經營經驗的華語中心主任,稍微一看就知道這個認定不太好。因為成本計算只能聘兼任,不易聘專任華語老師。大學學系一般是以40人為一班,華語先修班在經營上,以20人為一小班,剛好兩小班構成學系一班,其實才比較正確。從成本上計算,20人為一班就可滿足聘專任華語老師的成本。從華語教學專業來看,華語先修班是在台灣華語本土環境,每天專心只上華語課,一班20人其實還是小班,完全可滿足通過華測考試的需求。以上是兩個比較小的技術問題。

比較大的問題是所謂「代訓華語中心」制度竟然是剝華語老師兩層皮的機制。代訓中心係指教育部為了確保華語教學品質,指定華語先修課程只能由16所國立大學華語中心與17所私立大學華語中心來開課。這個制度真能確保華語教學品質嗎?還是出現嚴重的形式與實質脫節的問題呢?

近日教育部召開華語先修生說明會,某K大提出對代訓中心的疑問。高教司長表示代訓中心實施後,發現一些問題,將再發文調整。技職司長卻在所有大學面前,直接否定高教司長的發言,認為代訓中心沒什麼問題,各大學照做就是。筆者耳聞很多人說技職司長是武則天,第1次親眼看到還真的有點驚愕。其實不需如此武則天,華語留學產業草船借箭的過程,當然是很複雜很專業的過程,能力強的事務官豈不是更需謙卑的精進,接受不同觀點是基本美德。更何況代訓中心怎麼會沒什麼問題呢?

代訓華語中心如何可能是剝華語老師兩層皮的機制呢?筆者舉例說明,某大學華語中心是教育部指定的代訓華語中心,就代訓的指定角色而言,中心主任基於豐富的華語經營專業,主張代訓其他大學華語先修生,應提供專業華語服務水準,協助其他大學度過難關,專業代訓服務費僅酌收個位數幾趴就很夠,華語老師以聘計畫型專任為優先。

20181026-「2018台灣獎學金及華語文獎學金」新生說明暨歡迎會。(蘇仲泓攝)
圖為「2018台灣獎學金及華語文獎學金」新生說明暨歡迎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但實際發生的事實是該某大學的校長層級,指派親信秘書,在校內簽呈白紙黑字剝奪教育部指定的代訓華語中心的代訓角色權責,由親信秘書直接主導代訓。教育部指定的代訓華語中心代訓其他大學,首先要有個代訓合作意向書與代訓華語課程規劃,這是專業代訓工作,按理是代訓華語中心與被代訓大學商量,根據被代訓大學的特色與條件,擬出代訓華語課程規劃。但是該大學校長層級卻命令只有親信秘書是與被代訓大學唯一的窗口。親信秘書與被代訓大學完成的代訓合作意向書,按最基本的行政程序,就是至少要將代訓合作意向書影本交給代訓華語中心瞭解,以便執行教育部指定的代訓工作。但是校長層級與校長親信,竟然不將代訓合作意向書影本交給代訓華語中心。其表達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校長層級與校長秘書聯合搶奪代訓華語中心的「被指定代訓角色」,搶奪華語代訓經費與代訓主導,這是人性的貪婪。在進入實際代訓的討論中,一級單位代訓華語中心提出保障華語老師與專業經營的不同意見時,該校長層級竟直接在1天內,早上發文下午就解除代訓華語中心主任的職務,這是基於人性貪婪的權力暴力。改派御用的非華語專業者擔任代訓華語中心主任。這位御用者先前才把該大學的通識教育中心滅亡,不具通識專業卻擔任通識主管。上述是舉例說明所謂代訓華語中心會誘惑人性的貪婪,有機會去剝華語老師的第一層皮。

再舉例說明,代訓華語中心通常沒有什麼專任華語老師,都是兼任免洗筷的臨時老師,疫情期往往都不續聘。接到代訓業務本無法派出自己的專任華語老師,都是臨時招募兼任華語老師去代訓。兼任的成本低,華語中心才能營利,這也是人性貪婪。兼任老師下課就離開,基本上無責任去輔導華語先修生,並非是好的設計。換言之,代訓華語中心會讓華語中心有機會剝華語老師的第二層皮。

準此,創造穩定的國內華語教學市場後,政務官要進一步思考的是有足夠的專任華語老師就業機會嗎?確保華語教學品質一定要經由代訓華語中心這個誘惑人性貪婪的機制嗎?是不是回歸以華語老師的專業資格認定就好?不一定要經由「代訓華語中心」這個形式才能確保教學品質,因為代訓華語中心反而讓人性貪婪有機會剝華語老師的第一層皮與第二層皮。換言之,教育部可開放更多大學,只要大學聘足夠的專任專業資格華語老師,且有華語經營能力,就可認定就可自己安排華語先修課程,不一定需要經由僵硬的「代訓華語中心」之仲介剝削。至於有些大學確實還不具華語經營能力,教育部亦可請有經驗的國立大學代訓華語中心提供專業顧問服務,協助不具華語經營專業的私立大學草船借箭走出活路。

華語留學障礙3:新南向產學專班的申請資格需要經過第3方系所評鑑嗎?

新南向產學專班是教育部擴大招收外國生的有效模式。近期教育部以學系若未經過第3方系所評鑑,不同意一些大學擴大招收產學專班生,引起議論。所謂第3方評鑑在台灣實施將近20年來的社會評論是負面居多,因為評鑑若有利害關係,容易促成結黨結派的風氣,評鑑不講真話,形式主義化,校園政治氾濫成災,很多人親眼目睹與受害。就筆者所知,美國的大學評鑑比較單純,評鑑就是純粹評鑑,目的是促成自我理解與改善,通常不會輕易與獎懲或利害關係掛勾,因為一旦掛勾,就不會講真話,不會探索真正的問題,容易演變為校園權力鬥爭的黑洞,這是人性。美國的評鑑委員通常不具那麼大的獎懲權力,美國具有獎懲權力的是「督學」,訪視評鑑後可減招停招等行政作為,但是就筆者所知,美國的督學制度很嚴格,擔任督學則一生不可擔任學校行政主管,擔任學校行政主管則一生不可擔任督學,因為彼此有利害關係。

教育部不是才廢除學術界怨聲連連的所謂系所評鑑嗎?為何又回馬槍來個系所評鑑?是否過時了?難道又與利益有關,例如廢除系所評鑑,評鑑單位的收入減少業務減少,於是教育部來個回馬槍。評鑑單位的評鑑不便宜,一個系所評鑑往往就接近20萬,一個大學稍微評鑑10個系,就是200萬支出,私立大學當然覺得浪費,於是教育部又說要補助系所評鑑,一個系10萬。聽起來都不單純,評鑑不是單純的評鑑,太多利害關係。

台灣的第3方通常不是很公正。例如本文的華語留學障礙1提到:教育部規定華語老師的專業資格是華語系所或華語認證都可以,但第3方評鑑單位召集開會時,卻產生「評鑑內規」,只有華語認證被承認為符合師資資格。這種真夭壽的離譜狀況,第3方評鑑單位竟然錯誤引導與執行很多年,目的之一就是評鑑單位為了增加教育部華語認證考試的報名人數。上述事實顯現台灣所謂的第3方評鑑單位並非公正的第3方。這是台灣的真實現狀。

根據產專班作業要點第三條第一款的文字規定是「最近一次評鑑結果應為二等以上或通過」。根據這個規定,並未指定是「第3方評鑑」,其實教育部就可按此不必強求第3方評鑑。教育部不是已經有不錯的教學品質查核程序,就不必再重複評鑑。若一定要有評鑑,按上述作業要點規定,大學的自我外部評鑑結果自然也可採認。台灣是個資訊流通的民主社會,大學的自我外部評鑑結果,上網公開給社會大眾與家長瞭解,其實在台灣社會反而是更好更公正的第3方。

台南大學教室。(林旻萱攝)
大學教室。(資料照,林旻萱攝)

這牽涉一個重要的概念。大學是真理的殿堂,以發展自律自主講真話為準,不輕易向極權低頭,台灣社會才會進步。若大學變成他律,並非台灣社會之福。但台灣的大學現狀如何呢?

華語留學產業的警總化

過去台灣社會,警察可到旅館破門而入搜索偵訊,現在不行,必須經過法律程序。過去台灣社會,警總可到任何地方破門而入逮捕台獨。當年獨台會事件,警總電告大學校長,然後幾個小時以後,警總破門而入搜捕偵訊,引起台灣大學一半以上的系所罷課抗議。

最近幾年,教育部流行一個作法,早上8點半電告大學,9點就破門而入,然後開始開房間隔離偵訊,名稱叫做「無預警查核」。各大學怨聲連連,敢怒不敢言。很奇怪的是教育部似乎越來越樂此不疲,例如近日教育部召開去年7月才開始的擴大招收僑外生新制度華語先修生說明會,就特別以紅色字註明「採無預警方式進行各校國際專修部查核」。

這種破門而入的理念就是「我不信任你,我要來抓賊」,轉譯成機關術語就是「教育部不信任大學,教育部要來大學抓賊」,這不是警總化,什麼是警總化?

台灣的評鑑形式主義化,但至少中規中矩有個禮貌,行禮如儀。這種警總化的無預警暴力破門而入,若在很特殊情況或許勉強有點道理。但這幾年竟然變成常態,樂此不疲,無論基於什麼正當理由,對台灣社會都很危險。更何況理由正當嗎?

就如同筆者指出:教育部要進行華語中心品質查核,但教育部公文本身的「查核品質低」。本文的華語留學障礙1,進一步指出,教育部委託執行查核的第3方評鑑單位不公正,且公然違反教育部規定,以「評鑑內規」錯誤扭曲台灣社會很多年。本文也一再舉例指出,教育部的一些規定,例如一個班級15人、只能聘為兼任老師、代訓華語中心制度,其實都很有問題。換言之,草船借箭是很複雜與專業的過程,教育部本身常常有點外行,既然有點外行,又搞成肅殺抓賊的警總化,真的是怨聲連連。

若再以近日教育部說明會為例,其中的主角之一叫「國際專修部」。去年教育部公布這個國際專修部時,很多大學都發現是疊床架屋。教育部在2022年7月的第1次說明會,特別說國際專修部「只是個窗口」,因為辦外交部簽證時,需要有個固定的名稱給外交部,這個窗口是個聯絡單位。8個月下來,筆者看到太多的國際專修部曲折離奇的故事。2023年看起來這個國際專修部變成是人力要齊備的實權單位。換言之,教育部本身的觀念與說法不穩定,說話也常常不兌現,變來變去,摸索過河。既然還在摸索且本身又有點外行的教育部,卻採警總般的皇帝權力高壓模式,常態性的無預警突擊大學。教育部怎麼了?台灣到底怎麼了?執政黨政務官的美意,怎麼執行成警總與抓賊的連續劇?

*作者是台灣華語社創社長、南科新市區唯一大學遠東科大副校長。2004至2006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委員兼首任執行秘書。2002-2007行政院研考會營造英語生活環境委員會委員。曾專任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長庚大學醫管系、中國科技大學企管系、開南大學應華系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