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魚了嗎?從小愛魚的水產專家黃之暘,把漁市、臉書都變成他的教室

2022-11-18 07:20

? 人氣

跟著奶奶和媽媽上菜場,黃之暘觀察海鮮的體型、感受牠們的重量;在書本上看到魚的照片,會希望與本尊直面相對;及長有機會去釣魚,他不以漁獲為滿足,而是忙著驗證他的想法:「牠們應該會出現在哪邊?這個地方應該會有哪些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東一塊、西一塊拼起來,黃之暘發現那拼圖正是「水產」。

教書不願墨守成規 欲培養不一樣的養殖後人

從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學士一路念到博士,黃之暘可以說是矢志不渝,不過一開始他沒有把教職視為目標,催促他一路追求學位的動機還是對魚的興趣,「就是希望知道更多學理」。

任教後的黃之暘跟著系所的規劃培育學生成為水產養殖達人,「『在固定的設施裡,做經濟型的培育』,水產養殖的定義兩句話就講完了」,但他想做得更多,希望學生跳脫傳統觀念,改變產業未來。因此,他帶學生去崁仔頂、大溪漁港、傳統市場以及海鮮餐廳作第一線的觀察,從產地到餐桌是一條漫長且複雜的路程,他認為躲在實驗室和書本後面,無法識得全貌。

現在,學生們在校園見到黃之暘皆以「今天吃魚了嗎?」打招呼,他們也會與親友分享以魚為主的美味。已經進入產業端的學生則是愈來愈重視產品包裝與行銷,並在行銷時納入資源保護、消費節約、環境關懷與產業共榮等概念。

黃之暘在課堂上教學生認識海鮮並示範處理烹煮過程(照片提供/黃之暘,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黃之暘在課堂上教學生認識海鮮並示範處理烹煮過程(照片提供/黃之暘,圖片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

提高水產競爭力,需讓消費者體認水產品價值

除了教學,黃之暘也致力研究,提升漁民的生計。

台灣水產養殖在全球化市場面臨許多衝擊與挑戰,例如我們吃的白蝦多來自南美洲,台灣吳郭魚出口得與中國或東南亞的低價者競爭,「如何提高台灣水產品內、外銷的競爭力,我認為是學者避無可避的責任。」

水產加工也需要加一把勁,除了好吃、好看外,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體認水產品的「價值」,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購買。

黃之暘提到,養殖漁民經常一窩蜂地飼養,造成生產成本與風險持續疊加。因此他常與學生或民眾討論「吃其然,吃其所以然」的觀念,希望建立有意識的消費態度後,再從消費端影響產業,漁民便不必僅以產量或單價為追逐目標,既可以讓環境與產業共榮共好,同時也能讓我們的產業更健全地進入全球化競爭的紅海市場。

吃魚的文化底蘊日漸式微

不過,社會觀念的偏差讓上述工作充滿困境。

黃之暘表示,因為各種美食節目的標榜,CP值成為大家消費時的優先條件,然而養殖有一定成本,認為60元的蚵仔煎裡有12 顆蚵仔才划算,就不能怪業者使用越南蚵,「俗擱大碗」的消費思維阻礙台灣漁民進步的空間,最後傷害的還是我們的產業。

另外,「吃當季」也充滿撿便宜的迷思。黑鮪魚季來臨,很多人認為「現在很便宜,我要多吃些」,但這種觀念無助漁業發展。黃之暘指出,趁當季到南方澳、成功或東港參觀黑鮪魚卸貨、拍賣的過程,認識漁民和漁法,黑鮪魚的文化價值才得以彰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