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尊觀點:和而不同,殊途同歸—臺海兩岸的差異、隔閡及其根源

2018-06-18 06:50

? 人氣

這些調整雖然只涉及到個別字,但其中所暴露的問題卻非常的關鍵。它說明李登輝陳水扁的「去中國化」是鐵了心的, 他們早已開始從教育入手,從下一代入手,目的就是要將兩岸的同屬性「連根拔起」。從上次大選中年輕選民偏向蔡英文的結果以及現在台灣人對兩岸的稱謂來看,「台獨」教育已經結出了豐碩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登輝前總統晚間出席台灣之友會新春聯誼前受訪表示,柯文哲支持度達56%,應該要一起支持他。(顏振凱攝)
作者認為,李登輝、陳水扁的「去中國化」是鐵了心的, 他們早已開始從教育入手,從下一代入手,目的就是要將兩岸的同屬性「連根拔起」。(資料照,顏振凱攝)

相比之下,國民黨執政時就忽視了這個問題:馬英九2008年首次當選為總統,可是直到第二任上的後半期才著手在教育領域扭轉「去中國化」進程,太晚了!蔡英文就不同了,面對那麼多需要改進的事情,她做的頭三件事情中,就包括恢復「台獨」教育的舉措。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岸文化差異中最大的不同在哪裡,而這也是筆者對今後兩岸關系的發展趨勢感到不安的原因之一。

之前筆者敘述的個人親歷的兩岸不同之處,用上海「台灣研究會」會長俞新天的話來說,反映出來的是「歷史性文化差異」和「同時性文化差異」。前者指同處一個時空的各種文化「由於其現代化程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後者指「在同樣或類似的發展節點上,不同的社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其實,這兩種差異不僅體現在兩岸關系中,即便在大陸內部,由於各區域的人文環境和發展速度均有差異,因而同樣也存在這些現象。但不能說因為存在這些差異就否認中華文化的整體性和主體性。

那兩岸文化中最大的差異到底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政治文化的的不同。那麼兩岸交流最大瓶頸在哪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無法迴避大陸的「現行體制」與台灣的「獨立傾向」這兩個敏感話題,因為這是真正阻礙海峽兩岸走向統一的兩個相背而行的關鍵因素。

「台獨」形成的土壤

大陸官方常說:台獨在台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願望,台獨勢力不代表全體台灣人民。筆者認為,「台獨」的民意基礎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地用這類「外交辭令」和「政治口號」來武斷和輕率地下結論。

俗話說,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台獨」的土壤大致有以下幾個成因:

(一)日佔時期在台灣實施的「皇民化」教育,在文化上培養台灣人的「反華仇中」情結,同時又建立了一整套現代化體制,施惠於民。

(二)二戰結束後,面對舉目皆是日本風格的台灣,經歷了殘酷的中日戰爭的民國接受大員和軍隊將官們心生排斥和歧視,常以「徵服者」「勝利者」自居,不把台灣百姓當作同胞,而是二等公民;同時,被日本統治了50年的台灣人民,對相對落後的大陸社會現狀、普及教育、法制觀念、衛生條件、生活習慣等都缺乏必要的瞭解,導致原本對回歸的憧憬變為深度失望。加上接受大員們表現出來的貪婪腐敗和驕縱蠻橫,最終釀就了後來的二二八慘案,給台灣人留下了一道很難愈合的心理傷痕,「台獨」意識從此在台灣民間扎根抬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

歐陽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