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昔日東歐最強大的帝國:《野生的東歐》選摘(1)

2022-08-04 05:10

? 人氣

立陶宛的自信

對岸共和國反映了立陶宛勝過它北邊2個鄰國的一點:自信心。開這種滑稽玩笑需要信心,惡作劇的人需要一點自信才敢宣布獨立,政府也需要有足夠自信才敢一笑置之。試試看在蘇聯或中國開同樣的玩笑,那些缺乏安全感的政府肯定會讓大家敗興而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跟另外2個波羅的海國家相比,拉脫維亞在跟俄羅斯交涉時也展現出較強的自信心。俄裔族群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占總人口4分之1,但他們只占立陶宛總人口不到百分之5,為什麼另外兩國的俄裔比例是立陶宛的五倍?有些立陶宛人給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們叫他們不要來。」

雖然事實沒那麼單純,有一部分確實有理可循。在波羅的海三國中,立陶宛人的談判能力格外傑出,蘇聯時期的立陶宛人有足夠勇氣和實力對抗俄羅斯,贏得一些次要的政治紛爭,其中就包括限制俄裔族群流入。例如當蘇聯在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設立工廠時,植入了許多俄羅斯人來管理廠內作業,然而立陶宛卻說服他們讓立陶宛人去俄羅斯學習這些技術,再回國自行經營。蘇聯竟然也同意了,這就是現今立陶宛境內俄羅斯人相對較少的原因之一。

我在維爾紐斯的一間青年旅舍結識了32歲的義大利人席薇亞.卡迪尼(Silvia Cardini),她當時居住在德國,擁有義大利女性的典型特徵:深色頭髮、深色眼睛、古銅皮膚,以及具有傳染力的笑聲。她認識一位名叫維吉斯(Virgis)的當地人,他近期內會開車去參加一場商務會議,所以她邀請我一起搭便車。我們在這趟公路旅行的前夕聚餐,那晚我不但學到更多關於立陶宛式自信的例子,也得知那份自信的來源,不過首先我很期待嘗試立陶宛的食物。

立陶宛的食物

麵包是立陶宛餐點的核心,他們的許多信仰和魔法都跟麵包有關,例如在新屋的基石上擺一塊麵包,認為這樣可以保護房子。立陶宛甚至流傳一句諺語:Be duonos sotus nebūsi,意思是「沒有麵包就無法果腹」。

許多患有胃酸倒流症狀或胃不好、容易脹氣的人,都會糾結自己是否該遠離麵包,其實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著吃」、「適量吃」,也就是選對麵包種類且避免吃太多。(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麵包是立陶宛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圖/華人健康網提供)

烤麵包是女主人的榮譽使命,每個家族都會舉行交接儀式,由長女繼承此重責大任。事實上,立陶宛語中的麵包也是雌性,有人告訴我:「我的祖母曾說麵包是神聖的,我們要尊敬它。我到現在都還會照祖母所教導,當一片麵包掉到地上時,我會畢恭畢敬地將它撿起,親吻它後再吃下去。這是一種傳統儀式,這麼做可以讓家裡永遠不會缺乏麵包。」

最普遍的品種是黑麥麵包(juoda ruginė duona),你可以在任何晚餐桌上看到它,雖然改良過的白麵包在波羅的海也逐漸普及,較健康的黑麵包仍然是主流。

麵粉的製造方式可分為2種:單純發酵法和燙麵法,雖然立陶宛人在20世紀學會烤燙麵包,但傳統的發酵做法已經存在了數千年。單純發酵隔夜即可完成,但麵糰需要揉很久,燙麵則需要發酵3天。正如一位立陶宛老祖母所言:「麵包很美味,因為它很難做。」

除了由麵包和馬鈴薯提供澱粉,肉類和酸奶油似乎就能滿足立陶宛人的其餘營養需求。立陶宛人連早餐都吃肉,他們起床後可能會吃一個夾帶香腸、烤肉或煙燻肉的三明治,有時候他們甚至省略麵包,只吃水煮香腸。他們的午餐和晚餐也經常如此解決,看來立陶宛人的人生目標就是用油脂堵塞自己的動脈。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高材生的他畢業後不但沒有進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反而踏上歐亞大陸進行壯遊,他花了3年的時間遊歷東歐25國永遠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八旗文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